“翻转课堂”下生物实验课堂模式实践研究
来源:教科处   作者: 章磊 焦静   发布日期:2016-06-06 19:51    浏览次数:

翻转课堂”下生物实验课堂模式实践研究 

“翻转课堂”下生物实验课堂模式实践研究——鱼的观察实验教学设计

  章磊 重庆市巴川中学校(402560) 焦静

 

摘  要 以鱼的观察实验为载体,探索了以课前翻转、自主释疑、自主实验、总结提炼和课堂反馈等环节的“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了“翻转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鱼  自主 提炼 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鱼的观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四节内容之一,通过翻转课堂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鱼的外形及呼吸的特点,其教学重点是"鱼的外形特点与呼吸";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呼吸特点。本节课建立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前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鱼饲养,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观察鱼如何游泳,思考鱼的游泳与哪些部位有关?鱼的鳃的颜色和结构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收集鱼与人类的关系,写一篇小论文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学习鱼适应水中游泳的形态结构特点,鱼适应水中呼吸的鳃的特点;概述鱼人类的关系。

2.2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观察"鱼在水中的游泳和鳃的结构",总结得出鱼适应生活的特点。

2.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课前翻转

学生 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分工,安排一个学生自主饲养一种鱼一周,观察鱼如何游泳,鱼如何呼吸;安排一个学生尝试制作鱼的骨骼标本;其他同学负责阅读教材,网上搜索资料研究鱼类资源,研究鱼的分类,鱼适应水中游泳的形态特点,鱼鳃的结构特点,以及鱼如何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的;研究BTB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发生怎样的颜色变化。

 

教师 准备好PPT、实验用的鱼鳃、实验用具、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胡萝卜汁、菠菜汁等)、BTB溶液(BTB溶液遇到二氧化碳后,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黄色,因此BTB用来验证水流经鱼鳃成分的变化);熟鱼肉;对课堂“小先生”做好课前培训,引导他们课堂上指导学生实验;课前教师播放鱼在水里游泳的视频,播放有关鱼的纪录片,引起学生对鱼的兴趣。

 

4教学过程

4.1自主释疑

鱼的分类  学生展示自己饲养鱼,并说出它的名称,并尝试说出鱼的生活环境及习性,引导学生对鱼进行分类,说出常见的鱼类,如“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学生初步展示鱼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学习课题。

外形与呼吸  学习小组讨论课前准备,饲养金鱼同学说说自己的的心得体会,交流得出鱼的外表有鳞片覆盖,鳞片表面有滑滑的黏液,鱼在水中是靠鳃呼吸的。

鱼的骨骼展示 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动手制作鱼的骨骼标本。“小先生”指导学生观察鱼的脊椎和脊椎骨,提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什么区别?”,让组内学生推测脊柱的功能。

4.2自主实验

看一看 “小先生”指导其他同学进行观察鱼的外形,自主提问: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鱼的身体分成哪几部分?是否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鱼有哪些鳍?鱼的运动只靠鳍就能完成吗?提醒学生在课本鲫鱼的图片上标注各鱼鳍的名称。

摸一摸 “小先生”组织学生观察鱼的体表的鳞片,让组内学生摸一摸鱼的鳞片,适时提问“你有怎样的感觉?这个特点对鱼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尝一尝 教师分发准备好的熟鱼肉,让学生先观察鱼肉的特点,再让学生去品尝鱼肉,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问“鱼肉在运动中起到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答出鱼肉就是鱼的肌肉,再一次追问“鱼发达的肌肉对鱼的运动起到怎样的作用?”

教师总结:鱼的躯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体表有鳞片覆盖,鳞片上有黏液。鱼的脊柱能支持整个身体,它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对鱼的运动起到重要的作用。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滴一滴 “小先生”指导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提问“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此时教师可以适时设疑“水流入鱼口后,会从哪里流出?”这样引导到大家用滴管把蔬菜汁慢慢的滴在鱼口前1cm处,“小先生”进行试验示范,并不提醒学生观察蔬菜汁鱼口流入后从哪里流出,积极思考其意义。再让学生用滴管吸取BTB溶液重复刚才的操作,观察BTB溶液颜色的变化。实验完成后,教师提问“鱼完成呼吸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学生容易答出是鳃。教师追问“流入鱼口和流出鱼鳃的气体成分发生来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课前网络学习,知道了BTB溶液遇到二氧化碳后颜色由蓝色变成黄色,加以刚才实验的佐证,学生很容易答出流出鱼鳃的水中二氧化碳气体增加。

掀一掀 请你小心的掀看鱼的鳃盖,观察鱼鳃的结构。提问“鳃的颜色是怎样的?为什么?”,“鱼儿离开水后很快会死亡?”,让学生观察和讨论得出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请你将老师准备的鱼鳃放入水中和拿出水,观察鱼鳃的鱼鳃状态。仔细观察鳃丝的特点,体会鳃丝在水中增大接触面积的特点。提问“请你尝试说说鱼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提醒学生在掀鱼鳃盖时动作要轻,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不伤害动物,爱护动物的意识,达成情感目标。

总结: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突破难点的学习。尝试描述鱼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溶解氧气较多,二氧化碳少的水→口→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鳃盖后缘→含氧少,二氧化碳多的水→水中。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理解鱼鳃的结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4.3总结提炼

此处教师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去回忆本堂课所学,归纳总结加以内化。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鱼的主要特征:生活中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用鳃呼吸。

4.4课堂反馈

请你说说,“鳄鱼”、“鲸鱼”、“章鱼”、“鱿鱼”,这些动物名称里都有“鱼”,是否是鱼?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有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的困惑,甚至不经意间我们教师都会弄错。情感上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贴近生活。知识上引导学生从鱼的主要特征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5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师在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模式下对实验课模式大胆尝试,形成了“课前翻转(学生准备、教师准备)→自主释疑→自主实验→总结提炼→课堂反馈→课后反思”的模式。

在“翻转课堂”中,组长和“小先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组长和“小先生”可以是同一个,也可以是不同的学生。组长负责分工,关注课前学习的效果。整节课在组长和“小先生”引导下完成了鱼的观察实验。课堂版块清晰“自主释疑”、“自主实验”、“总结提炼”、“课堂反馈”,在“自主实验”中分为“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滴一滴”、“掀一掀”,让观察实验顺理成章。

“翻转课堂”上教师可以退居幕后,成了课堂导演,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这样减少了教师知识性讲授的时间,学生动手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时间增多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雪中送炭,在学生迷惑时引人入胜,醍醐灌顶。

 

作者个人简介:章磊,重庆市巴川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硕士学历。

通讯地址:重庆市铜梁县东城街道办事处塔山东街666号,重庆市巴川中学校,402560


 

上一条信息: “鸟”一节的教学设计
下一条信息:“开花和结果”第1课时翻转课堂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