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无法预设的示范课
来源:教科处   作者: 张祖全   发布日期:2013-12-05 16:04    浏览次数:

一堂无法预设的示范课

重庆市巴川中学   张祖全

一、背景分析

2013年1月9日上午,我突然接到明天到土桥中学上一堂校际示范课的任务,授课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89页至91页《解直角三角形——方位角、坡度的应用》。我心里对上好这堂课既充满期待,又十分惶恐 。对于上“领雁工程”这种交流课,我并不陌生,近两三年分别到永嘉中学和荣昌峰高中学献过课,所以这次更期待比前两次表现更完美;但面对教学设计,我却十分尴尬。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方位角与坡度知识联系不大,要想安排一节课在应用方面融会贯通,困难实属很大;对于学情,土桥中学我没有认识的老师,无从打听,要做到“对症下药”,可谓无法可施。

 精心备好课是我唯一的选择。经过深入分析,我把方位角与坡度的实际应用所具有的共性——“直角三角形”的建模作为本节课的核心;把方位角的运用作为重点;关于坡度知识只作为了解。备课时,我把这部分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将91页的练习1改编后作为例题,将89页例5中的角度改为特殊角后作为变式训练;将我校《导学案》中一道有关坡度运用的题作为拓展提升题。为了突破难点,我还自制教具。经过一天的忙碌,我将教学设计交与刘主任审核,并得到刘主任的点拨。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至于师生课堂配合,就靠自己的教学机智临场发挥了。

晨曦初现,我带着一份自信,怀揣一丝隐忧出发了。一堂无法预设的示范课,将因我的现场发挥而接受大家的检阅!

 

二、情境描述

1、导入——调动气氛

这节课的导入,我以学生的最近认识发展区——上节课学习的仰角、俯角知识设计过渡。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仰角、俯角的知识,请回答:

问题1:如图1,甲看乙的仰角是,则乙看甲的俯角是多少度?(展示课件)

对于引例,我原以为学生会整齐划一、脱口而出,可我没有意料到的是,当我连续问两三遍后,才有几个学生小声作答,课堂氛围显得沉闷。此时,我在心里纠结:是学生对仰角、俯角的知识掌握不好?还是学生平时没有回答问题的习惯?还是听课的领导、老师多(有20多人)因压抑放不开?从判断仰角、俯角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回答问题小声的情况,我迅速思考、果断判断,应该是学生放不开的因素多一些。看来,我得及时调动学生积极性,把课堂活跃起来。

于是,我大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发现大家有点紧张。今天老师们不是来看张老师表演的,而是来看同学们的表演和展示的,请同学们就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把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想法、做法,充分展示出来,让老师目睹我们的风采,大家有信心吗?

有!尽管声音不是很洪亮,但我已发现个别同学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于是,我开始过渡到本节课学习的话题。

师:观测物体的位置,除用仰角、俯角来描述外,我们更多时候是用方位角来表示.

问题2:仍就刚才的问题(如图2),请问:乙在甲的什么方位?反之,甲又在乙的什么方位?

经过学生的思考,多数学生回答正确,我又及时纠正了方位角的表示方法。此时我发现,现在学生放开多了,回答问题的人数和声音都在增长。我对上好这节课充满了信心。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方位角的理解,我亲自画图示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问题3: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A地出发向南偏西40°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B地,再由B地向北偏西20°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C地,则A、C两地的距离为 ____海里。(画出示意图并解答)

几分钟后,我统计做出此题的人数超过二分之一。我抽一位女生回答,她的答案(40海里)及判断依据(有一个角是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都正确,我及时鼓动同学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至此,我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为下面的例题学习创造了条件。

2、入题——渐入佳境

例1.如图3,某货船以24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物资从A处运往正东方向的M处,在点A处测得某岛C在北偏东60°的方向上.该货船航行30分钟后到达B处,此时再测得该岛在北偏东30°的方向上,已知在C岛周围10海里的区域内有暗礁.若继续向正东方向航行,该货船有无触礁危险?试说明理由.

 

为了突破例题作辅助线的难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要判断该货船是否触礁,需要计算什么量?

(2)这个量与谁比较?如何比较?结论如何?

对于问题(1)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大家达成共识:要判断该货船是否触礁,需计算货船在行进过程中,与暗礁中心的最短距离,即点C到直线AM的垂线段CD的长度,由此产生辅助线CD的作法。对于问题(2),由CD的长与10海里比较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思路,我要求同学们写出解答过程,并鼓励同学主动到黑板上来板书展示。一位男生自发上台接受挑战。尽管该同学的板书质量不高,但他的解题思路清晰,解答格式规范,计算准确,下结论也正确。在我的大声提议下,将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也将掌声送给我们自己,以此继续为我们加油!

3、提炼——领悟实质

反思是一种进步。为了体会用“建模”的思想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我引导大家回顾了例题的分析解答过程,并提炼出数学建模的步骤:

(1)想到要做辅助线(垂线段CD)——模型的产生;

(2)做出辅助线(垂线段CD),构造Rt——模型的建立;

(3)通过求出CD的长,并比较下结论——模型的求解。

同时强调:在解决有关方位角实际问题中,我们常作垂线构造Rt,将方位角和船航行的距离转化为Rt的角与边,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求解。这里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

4、变式——灵活运用

   为及时巩固方位角的运用,我将教材例题改编后作为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1:(课本第89页例5)

如图4,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的北偏东60°方向,距离灯塔80海里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灯塔P的南偏东45°方向上的B处,这时,海轮所在的B处距离灯塔P有多远? (结果用根号表示)

    变式练习2:如果将此题叙述为:如图5,在中,∠B=450,∠A=600,AC=80,求AB的长。请你谈谈解题思路。

 

 

 

 

      变式练习中,我有两点感触:

(1)做第1题时,发现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女生胆怯地举起了手,我将她抽上讲台讲解。原本想法是希望能生成点什么,便于课堂延伸。结果该女生(课后才知是班上较差的学生)表现十分出色,用三角函数分析得很清晰透彻。在掌声的欢送中,该女生上台时的怯弱已荡然无存!

(2)做第2题时,我的目的是设计简单的斜三角形的解法,没想到同学们十分轻松就想到了解决方法——作高CD,构造Rt。我十分欣慰,这节课的核心——建模思想,同学们已有了深刻的体会,我的目标达到了!

5、点拨——耳目一新

   接下来介绍坡度、坡角的概念。在计算一道练习题时,我带有技巧性计算的点拨引起学生的感叹:

某山坡的路面坡度,小王沿此山路向上前进了39米,则小王升高了______  米.

    这道题并不难,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思路:即设未知数用勾股定理求解。然而,五分钟过去了,只有一个同学算出了答案。此时,在算法上我点拨到:

   =5:12,在Rt中,5,12,13是一组勾股数,而39=133,因此小王升高的高度为:53=15。时值下课之际,同学给我一个会心的微笑。

上一条信息: 在微笑中感动学生
下一条信息:爱在方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