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川师者 | 董玲丽:那个全校有名的“熊孩子”,在我班上!
来源:品牌宣传处   作者:    发布日期:2018-10-25 15:13    浏览次数:

董玲丽         90后

巴川量子中学语文老师

小学一年级·三班班主任

初遇,“熊孩子”不走寻常路

9月6日,开学第一天,太阳的光辉刚刚洒遍大地,学校的教学楼就已经沸腾起来。一个个满眼好奇的小家伙,四处张望着这美丽的新环境,探索着,期待着,仿佛空气里都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随着孩子和家长陆续到班,新学年第一堂课开讲不到五分钟,一个高高的、大眼睛、看起来阳光帅气的小家伙就冲上来拉着我的胳膊,“老师老师,你听我说……”。

考虑到其它家长和孩子们还在后面端坐,我赶紧先安抚他“好的好的,下课了再告诉老师,可以吗?”。

小家伙却不依不饶,依旧拉着我胳膊,没有一点松手的意思,旁若无人地继续着他的“发言”。幸好,他妈妈过来拉住了他,缓解了尴尬局面。

好不容易等到放学,我正在讲放学事项,他突然站起来,背着书包就走了出去。

好嘛,这个小“熊孩子”,让人想忘记都难。

 

焦急,把“熊孩子”弄丢了

通过在江北校区短短两天的接触,我发现,上课玩东西,对他来说简直太平常;课堂上,突然冲出教室更是常有的事。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他绝对是我的挑战。

果不其然,“行走中的课堂”去往基地的第一天下午,“熊孩子”又惹事了。

由于基地很大,孩子年龄较小,每天吃完饭各班级是整队集合后回寝室,可让我措手不及的是,一眨眼,“熊孩子”不见了!

学校老师和基地的教练找遍了食堂各个角落,仍然不见其踪影。我只得一边冷静地将其他孩子先带回寝室,一边与家长取得联系。

幸好孩子妈妈仍在基地附近,妈妈倒是很镇定,反过来安慰我“咱家孩子不是第一次走丢,我们一起回来找,他肯定没有出学校的,你不要着急。”

就在我们一帮人四处寻找的时候,寝室老师发来信息,小家伙在寝室里头呢。

等我气喘吁吁跑到寝室,只见他正惬意地啃着苹果。我顾不上擦汗,问他,“怎么一个人先跑了,你晓不晓得老师找你好着急?”

他小脸一翻,“我吃完了,就回来咯,我记得住路,其它人吃得太慢,凭什么要等他们啊。”

慢慢来,慢慢来,不能生气,我要温柔,做个温柔可爱的老师。我不停做着心理建设。

从那以后,来自四面八方的“爆料”简直快把我淹没。

 “董老师,你们班陶汉章又不睡觉。”

 “陶汉章又跑出教室了。”

 “老师,陶汉章去守小卖部了。”

“老师,陶汉章打人了。”

 “陶汉章跑去玩泥巴去了……”

过招,原来“熊孩子”聪明过人

与小家伙“较量”了几天后,一次语文早读上,我发现,他没有抬头看黑板和老师,一心只顾玩数字棒,但当第一次读完课文后,他却能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并且对数字的记忆十分惊人。

对这个智商很高的孩子,简单的说服教育是没有多少用处的,道理他都懂,治标不治本,过不了多久,他又会故态复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奖了他一枚小印章,我发现他很喜欢这种表扬的方式,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与他过招。

在这期间,初中部有位老师告诉我,“你们班陶汉章还欠我一根香蕉。”原来,小陶同学中午吃饭的时候没有去“蹲守”小卖部了,而是跑去和老师讲条件,“老师,你能把你的苹果给我吗?”“为什么呢?”“你看,我有两个苹果,可是还有两天才到星期五,我每天要吃一个,我还想给小伙伴一个,如果你把你的苹果给我以后,我就可以给小伙伴了,我下周给你一根香蕉。”于是,交易达成。

这两件事启发了我,于是我在班上设计了一个“星光大道”,通过完成任务赢得小星星,通过不同数量的星星换取各类物品。

办法刚开始挺有效果,可好景不长,小家伙就又开始调皮捣蛋了。每次问他,“知道哪里没有做好吗?”,聪明的他都清楚知晓。我终于明白,必须把聪明的他,当成“小大人”来交流。

于是,每天晚上查寝的时候,我都会主动与他交流,今天哪里做得好,哪里没做好,当好的地方多过不好的时候,就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鼓励。

时光在陶同学不断切换“乖宝宝”和“熊孩子”的模式中匆匆溜走。他没有放弃“较量”,我也没有畏惧“迎战”。

 

耐心与爱,帮“熊孩子”变得更好

国庆后返回江北校区,虽然陶同学不想听课的次数少了,气得人“咬牙切齿”的坏毛病少了,但他依旧还是那个时不时捣蛋的“熊孩子”。

经过与巴川教师团队的讨论研究,我给自己的定位,也从班主任变成了“半个妈”。每当看到他有好的变化,首先要像妈妈们一样进行表扬,给他写表扬证书。等他尝到了“甜头”,就慢慢开始努力做得更好。

甚至每天放学后,他还会赖在老师身旁,抱着老师的胳膊问,“老师,我今天表现得怎么样啊?有没有表扬啊?”

慢慢的,我发现他好像不是原来那个陶同学了。从不认真读书的他,乖乖跟着领读的同学读了一节课,真的是整整一节课,也没有到处乱翻或乱动。

每堂课下来我都会问任课老师,“陶同学表现怎么样?”。出乎意料,所有老师的回答都是“还可以,很认真”,更有老师对我说“董老师,陶同学像变了个人”。

嘿嘿,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的心里怎么这么甜,这么有成就感呢。

家校交流:与陶妈妈的微信互动成为日常

上一条信息: “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困难” | 新
下一条信息:思维&视野 | 报告老师,潘校长在课堂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