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有没有可能
让青年教师拥有教学经验?
让资深教师保持锐气?
教育的关系,能否被重新定义?

当2025年9月,一份名为 《青蓝合伙人成长协议》 的文件被巴川小班的老师们首次签署。
我们看到了答案——能!
·· 从“师徒”到“合伙人” ··
重构教师成长新关系


不再有传统的“师徒”称谓,没有单向的“传授”指令,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尊重、共创”的合伙宣言。
从“师徒”到“合伙人”,不仅仅是一次名称的改变,更是一场关于教师成长逻辑的深层变革。它要解决的正是: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资深教师的经验不被封存,让青年教师的锐气不被磨灭,从而真正实现双向赋能,彼此照亮!
在启航仪式上,教师们共同签署《青蓝合伙人成长协议》,这是一份基于平等与尊重的成长契约。协议中明确写道:
“我们以平等、尊重、共创为基础,共同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成长,坚守教书育人初心,携手赋能学生未来。”
这份协议,让成长变得可见、可期、可衡量。
·· 从“我”到“我们” ··
三大核心计划助力成长


“青蓝合伙人”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套完整的成长体系。它通过“三大核心计划”,构建起一个动态、互动、可持续的教师发展模型。
名师星系计划 · 彼此闪耀
每一位教师,无论青蓝,都是一颗发光的星。通过微型教研小组、“名师微工作坊”等形式,教师之间的智慧得以流动与共享。
能量互换计划 · 双向赋能
成长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充电。“开放课堂”机制让青年教师走进资深教师课堂汲取经验,让资深教师也走进青年教师课堂感受新锐思维的冲击。“数字资源共创池”则鼓励双方共同开发课件、设计学案,让经验与创意在碰撞中发酵,实现教学相长。
时光胶囊计划 · 见证成长
“三份档案”——个人成长规划、精彩瞬间记录、成长反思报告,将全程记录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轨迹。学年末,共同开启这枚“时光胶囊”,见证那些闪光的进步与坚持。
·· 周训体系 + 常态支持 ··
打造专业成长“快车道”
除了理念与计划,巴川小班还为青年教师搭建了系统化的“周训机制”。
每周40分钟,围绕“备课规范”“课堂管理”“模拟授课”“学生习惯培养”等十大主题,开展高频、精准、实用的小型培训。
此外,年级组与学科组双线支持:
听课督导:核心教师每周至少听2节青年教师的课,课后一对一反馈,聚焦亮点与改进点,形成“听课-反馈-改进”的闭环;
教案检查:每周抽查教案,聚焦教学设计的规范与创新;
学生反馈:定期抽查学生笔记、作业、错题本等,从学习端验证教学效果;
三课推进:9月“亮相课”、10-11月“循环视导”、12月“过关课”,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 签约、盲盒、宣言 ··
仪式感拉满的合伙之旅
启航仪式以四个精心设计的环节,让“合伙”理念可知可感,让“合伙人心态”深植于心:
郑重签约,落笔是从“要我成长”到“我要成长”的主动转身;
互赠盲盒,拆开的是“双向滋养”而非单向灌输的开放胸怀;
代表宣言,凝聚的是价值共鸣、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一张全家福,定格的是个人融入集体、愿景汇聚成行动的团队决心。
仪式虽短,意义绵长。它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从“我”到“我们”,以合伙人之名,共赴教育新程。

“青蓝合伙人”不只是一种培养机制,更是一种组织文化的重塑。
它重构了教师成长的生态:年轻教师作为“合伙人”被信任、被激发,从成长被动者变为事业共创者;资深教师的经验在双向流动中转化为持续的创新能量,实现自我迭代。
这趟双向奔赴的旅程,能够让每一位教师都被看见、被点亮。他们共同编织的,正是巴川教育最坚韧、最具生命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