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读不进去”和“一考就废”,马伯庸分享他的终极学习心法
来源:品牌宣传处   作者: 巴川中学   发布日期:2025-10-29 10:10    浏览次数:

“化学15分,全班第44名,这是我的中学成绩单。”

活动一开场,马伯庸就亮出了被母校珍藏的“黑历史”,瞬间引发了全场学生的共鸣与笑声。他没有谈论高深的文学理论,而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自己真正依赖的成长秘诀——两套极其高效的学习方法。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专治读不进去

马伯庸首先分享了苏轼发明的 “八面受敌读书法” ,其核心精髓只有十个字:“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听起来很玄?”马伯庸解释道,“其实就是带着一个问题去读书,一次只解决一个目标。”

知识如茫茫大海,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苏轼的方法,就像在战场上被敌人包围时,集中全部兵力,只攻击对方的一个弱点。

实战演示

如何读透《鸿门宴》

马伯庸现场教学:

1第一遍·读史实

目标唯一,搞清楚发生了什么。项羽请客,项庄舞剑,刘邦逃跑。第一遍结束。

2第二遍·读地理

摊开地图。看项羽在“河北”巨鹿破釜沉舟,刘邦在“河南”偷偷进军咸阳。瞬间就懂了项羽的愤怒——我在前面血战,你却在后面偷家?

3第三遍·读礼制

研究座位图。项羽坐主人位,范增坐最尊位,而刘邦竟被安排在“上菜口”(古代是奴仆和俘虏的位置)。不用多说,杀机已明。

4第四遍·读器物

范增为何举“玉玦”?因为“玦”通“决”,是催促决断的信号。为何要“项庄舞剑”?因为古代分餐制,座位相隔远,只有借口舞剑才能靠近刘邦。

“你看,带着四个不同的问题读四遍,你对《鸿门宴》的理解深度,远超漫无目的地读十遍。”马伯庸总结,这种方法能极大提升阅读效率,让每一次阅读都目标明确,收获满满。

费曼学习法,专治一学就会、一考就废

紧接着,马伯庸搬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的 “费曼学习法” 。

这个方法的核心非常简单,那就是:如果你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把一个问题讲明白,那你就是没真正学懂。

实战演示

讲清“唧唧复唧唧”到底有多难

马伯庸现场扮演一个刚备完课的老师,给学生们讲《木兰辞》。

1第一轮翻车

 他解释“唧唧”是织布机声,但马上发现与后文“不闻机杼声”矛盾。

2第二轮翻车

他赶紧查证,改口说“唧唧”是叹息声。学生追问:“为什么叹息声是‘唧唧’?”他卡壳了。

3第三轮攻关

为了讲清楚,他被迫去查《说文解字》,研究古代“反切”注音法,又引证《琵琶行》中的“又闻此语重唧唧”来佐证。

4最终胜利

他终于能清晰流畅地讲出:“在古代,‘唧唧’是拟声的叹息,而织布机的声音用‘札札’表示。所以花木兰是在停机叹息,而非一边织布一边叹息。”

“这个过程,就是在逼你发现知识体系中所有模糊和漏洞的地方。”马伯庸说,“当你能够自信地讲述清楚时,这个知识就真的属于你了。” 老师布置作业的深层用意,正是给学生一个“当老师”的机会,用输出倒逼输入。

AI时代,方法比答案更重要

面对家长关于AI的提问,马伯庸将这两种方法的精髓延伸到了未来。

他分享了一个实验:他与两个朋友同时用AI写小说。朋友只会下“写个情节抓人的小说”这种模糊指令,结果AI产出的是“警车呼啸抓走犯人”的俗套开头。而他自己,则给AI下达了清晰、具体的指令:主角身份、故事主题、时代背景、情节框架。但最后胜出的,是那位懂得不断给AI提修改意见的编辑。

“在未来,会提问、会下达指令的能力,将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他强调,“八面受敌法”教我们如何向书本提问,“费曼法”教我们如何厘清自己的知识,这正是在AI时代最需要培养的能力。

整场分享,马伯庸撕下“天才”标签,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善用方法,是普通人实现跨越的“通关密码”。

这正是“名家进巴川”系列讲座的意义——每一场讲座,都是一次思维的点燃;每一位名家,都在传递可复制的学习方法。百场讲座,百种启发,我们营造的不只是深度思考的阅读氛围,更是在点燃求知的火种。

当名家智慧与年轻思想相遇,我们见证的是思维的觉醒与灵魂的丰盈。我们相信,掌握方法,便能不断突破认知的边界。而这,正是我们的初心,让方法赋能成长,让每个平凡的生命,都能凭借自己的“通关密码”,开拓不平凡的人生。

上一条信息: 与文学相遇,与名家对话:与马伯庸面对面,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