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简陋的窑洞,一面鲜红的旗帜,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共同铸就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响亮的名字……”
从重庆到河北,2028届小18班的朱禹诺同学跨越千里,在邢台抗大陈列馆前,连接历史与当下,发出青春誓言:“以抗大精神与新时代勇气,书写我们的新篇章!”
这个国庆假期,在巴川小班,这样的作业并非个例。学生们的足迹遍布各地,他们走进红色景点、走近家人长辈、走入真实的生活现场。他们用镜头记录、用文字书写、用心灵感受,完成了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家国对话”。
一份“不像作业”的作业
一次全面的素养考察

“我们收上来的不是作业,是作品。”
2028届的张迪老师这样形容孩子们在国庆节期间自主创作的视频。
这份特殊的国庆实践清单,分为“必做”与“选做”两部分。必做内容中,有“创建班级文化”,有“探寻红色景点”,也有“文学解码”与“数理思维”;选做内容则更加丰富,从“美食地理探秘”到“细胞模型制作”,从“成长规划书”到“家庭幸福手册”,每一项都扎根生活、指向素养。
“我们不希望学生被传统的重复性作业包围,”老师们说,“而是希望他们在假期中真正静下心来,去思考、去实践、去成长。”
从课堂知识到实践能力
学校教育提供的坚实支撑

当朱禹诺同学站在河北邢台的抗大陈列馆前,沉稳而深情地讲解,当AI智慧班的苏岩同学在饶国梁纪念馆前,对着镜头流畅讲述烈士生平并娴熟地插入史料画面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作业的完成,更是学校日常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现。
这背后,离不开巴川日常教学的扎实铺垫。
语文课的新闻单元刚学完,2027届李思贤同学便活学活用。采访爷爷时,她从轻松的自我介绍切入,逐步深入至童年艰苦生活的影响,再对比不同时代的学习感受,最后自然引出对新一代的寄语。这一由浅入深、逻辑清晰的问题链,正是课堂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生动证明。
每天的“流畅表达训练”,让人人上台成为常态,也塑造了学生镜头前的自信与从容。无论是2028届孩子们在红色景点前的落落大方,还是2027届孩子们在与长辈沟通时的自然沉静,都得益于这份日积月累的锻炼。
学校开设的新媒体课程,则直接为学生提供了技术赋能。从运镜构图到剪辑合成,从用自己的声音配音到配乐字幕,学生们掌握的不仅是技能,更是一种新时代的表达方式。徐子涵同学谈到她的镜头语言运用时便深有体会:“在外婆讲话的时候,我把画面更偏向于外婆,让观众看起来更简洁明了。”这种专业意识的萌发,正是课程学习的直接成果。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真实情境激发的内驱力

这份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将学生置于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中,从而有效激发出他们主动探索的内驱力。李思贤同学在完成对爷爷的访谈后,并未止步于“交差”,而是主动反思:“我对爷爷奶奶过去的生活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下次我会从衣食住行多个角度去设计问题。”
这种基于实践产生的、对自身能力的审视和对下一次任务的规划,正是从“完成任务”到“我要做得更好”的关键转变。而当学生拥有了这种内在动力,他们所呈现的成果便更具深度与真情。
正如2028届的杨梓椸琳同学,在走访四川遂宁牛角沟村后,在感叹“村里的红军灶还留着90多年前的烟火气”时,能由衷地发出“把红军的精神装进书包,用少年的脚步延续红色足迹”的感悟。这已远超一份作业的含义,它是一次发自内心的成长宣言。


作业的本质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生活。
看着学生们交上来的一份份深情讲解、动情访谈、家史记录,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作业?
或许,作业不应该只是知识的重复演练,而应该是能力的真实建构、素养的自然生长。
巴川小班的这次国庆实践,让我们看到当作业与生活相连、与情感相通、与时代共振时,学生不仅不会抗拒,反而会全身心投入,并在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当教育真正回到“人”的成长,当作业真正成为“学”的延伸,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