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阅铜梁区教师进修校的九月教研日程,全区初中语文、数学、英语以及高中历史的优秀教师近日齐聚巴川,共同开启新学年区域集中教研活动。
为什么选择巴川?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一堂堂精彩纷呈的教研课里。
课堂现场
素养落地的“巴川样本”

融汇楼413教室,高中历史教师陈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中,巧妙引入史料,连接基础知识与高考解题思维,为高三一轮复习提供了“常规”与“新颖”并存的范本。区教研员阎发模评价其“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感受人文家国情怀”,这正是新高考对历史思维能力的深切呼唤。

同一天下午,同一间教室,初中英语教师袁梦的课堂则充满了活力。围绕“U2 Home Sweet Home”主题,袁老师通过游戏与情景任务,将词汇学习融入真实语境。使课堂超越语言学习,成为一次情感与文化熏陶。随后,巴川清北教学部教研组长程小芳老师深入点评,阐释了如何让词汇教学实现“词‘境’其意”。

而在学术报告厅,初中语文教师李惠萍的《阅读名人传记·汲取榜样力量》联读课,则以“制作人物推荐卡”为任务驱动,将两篇传记有机整合,展现了“大单元教学”的迷人魅力。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锤炼思维、涵养品格。

重庆市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中数学教研员罗文武老师关于“数学阅读”引人深思。他将教研推向思维深处。他指出数学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是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关键。既响应课标要求,又实现课堂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
四科课堂,形态各异,却同时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巴川的老师们,用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前沿的教育理念,为全区教师提供了素养课堂的可视化样本。
共研共创
从“个人匠心”到“集体标准”


一堂好课的诞生,绝非偶然。
它源于巴川对教学品质的精益求精,更依仗于一套成熟高效的制度保障。
“我们力求每个环节都完美。”活动负责人唐涛主任道出了巴川人的执着。这份“完美”,体现在精细的组织筹备上,制定了详尽的方案,跨部门高效协同配合,力求为与会者营造沉浸专注纯粹的教研环境。
巴川将每次教研活动都视为对内提升的契机,也是老师们展示个人教学风采的专业舞台。正如学校所强调,承办活动不仅是响应主管部门的号召,“更是践行教育责任的必然选择”,以此“推动优质资源流动,破解‘单校教研壁垒’”,让巴川成为区域教研生态的重要建设者和驱动者。
众行致远
构建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


巴川中学的“磁场效应”,其意义在于成功构筑了一个开放、共享、共进的区域性教研平台。
单迎华校长助理以《明史析式探势》的讲座,为高三历史复习指明方向;区教研员阎发模、彭静、印显全等专家,则从学科层面为老师们提供精准指导。
在这里,智慧得以充分碰撞。全区教师通过观摩、评课与研讨,在比较中反思,在交流中吸纳。一句“课上得真好,学生素质也高”的朴素评价背后,是教学理念的无声更新。我们相信通过区域集中教研活动,“大单元教学逻辑”“词汇整体教学设计”等核心思想,一定会如种子般播撒,将在各自的校园中生根发芽。
这正体现了区域教研的良性生态:以兄弟学校的共同实践,激发全区教师的广泛共鸣;通过一次次扎实的共研,推动区域教学水平的整体共进。巴川中学也凭借扎实的教学实力与开放的办学胸襟,成为激活这一良性循环的重要支点。

教研磁场,何以巴川?
答案在于核心素养的生动课例,在于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更在于那“众行致远”的教育情怀。这是巴川人对教育质量的坚守、对教师成长的重视、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担当。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但当铜梁的教育人一次次汇聚于巴川,我们便有理由相信,他们正在共同书写一段春色满园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正是教研最美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