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光,微以致远,“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以传承致初心
来源:品牌宣传处   作者: 巴川中学   发布日期:2025-10-14 08:46    浏览次数:

什么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是在年轻的眼眸中看见未来的光亮,是在经验的沉淀中触摸教育的温度,是在师徒的握手之间,完成一场跨越时间的共鸣。

在博雅书院恩来教学部,“青蓝工程”正是这样一场以传承为名、以成长为实的教育实践。

“青蓝”

一座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不仅是《荀子》中的千年智慧,更是巴川“青蓝工程”的精神内核。它不只是一句古语,更是一座桥——连接着教育的过去与未来,经验与创新,传统与朝气。

“青”,是青年教师,他们带着新知、热忱与无限可能,是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

“蓝”,是骨干教师,他们怀揣经验、智慧与深沉的教育情怀,是学业与人生的引路人;

“工程”,则意味着这不是偶然的结对,而是一项有目标、有路径、有支持的体系化建设。

它要解决的,不只是“怎么上课”,更是“怎样做教师”;它要传递的,不只是教学技巧,更是教育的价值观与精神气质。

一场仪式

三重敬畏,拜师的礼与心

仪式是文化的容器,更是情感的载体。

博雅书院恩来教学部启动了2025-2026学年度师徒结对仪式,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及班主任工作,以“青蓝工程”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一拜师恩,二诺勤学,三誓共创”——这三鞠躬,敬的是师道传承,谢的是无私恩情;立的是勤学之志,表的是成长决心;许的是共同愿景,期的是未来辉煌。

徒弟手中鲜花,是尊师与感恩的象征;师父接过聘书,是责任与信任的托付。它们共同绘就了一幅温暖而庄重的教育图景:有温度,有重量,更有深深的期待。

这是学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远考量,通过“以老带新、以优促新”的成长机制,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学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这是教育共同体的声音

师父代表李艳梅老师说:

“我们定当倾囊相授,尽心指导。”

这是一种“我愿意”的慷慨。她代表的,是所有愿意打开教室、分享经验、陪伴成长的骨干教师。他们的付出,不求回报,只为教育的延续。

徒弟代表杨彤老师说:

“我们定会虚心求教,勤学多问。”

这是一种“我敢接”的勇气。她代表的,是所有渴望成长、不怕暴露不足、愿意从零学起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姿态,谦卑而明亮。

孟天才副校长说:

“青年教师要虚心学习,扎实工作……”

孟校长的言语中,既有点对点的指导,也有面对未来的布局。他强调的,不只是“教与学”,更是“育与人”。

“青蓝工程”

构建支持成长的教育生态

在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获取途径日益多元,但教育中最珍贵的部分——那种基于信任的言传身教、源于陪伴的成长引导、存在于师徒之间的精神共鸣——愈发显得不可或缺。

“青蓝工程”不仅是博雅书院恩来教学部教师发展体系的重要支柱,更是巴川中学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坚守。

它用多学科的结对,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真正实现从“一个人走”到“一群人同行”的组织赋能;它借助庄严的拜师礼,建立起师徒之间“信任与托付”的情感联结,让教育传承可见、可感、可延续;它在仪式中明确“传帮带”的责任与“学思悟”的承诺,形成“教学相长、共同成就”的良性循环。

“青蓝工程”所构建的,不是一套冰冷的制度,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支持、有延续的成长共同体。它让经验得以沉淀,不被时间淹没;它让教育人不再孤独前行,而是共赴山海。

师者,如光,虽微而致远。

在这场“青蓝”之旅中,没有谁只是给予,也没有谁只是接收。

师父在传授中保持教育的初心,徒弟在学习中点燃职业的理想。

他们彼此照亮,彼此成就。

愿每一位“蓝”,都在传递中更显深厚;

愿每一位“青”,都在接纳中愈发挺拔;

愿教育之光,在这场温暖的相遇中,

愈发明亮、绵长。

上一条信息: 十九个“天花板”级的巴川社团来了,你中意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