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小镇做题家、选择与努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昨日上午,巴川中学阶梯教室举行了一场特别的交流会。
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教授、重庆大学原党委书记祝家麟教授、重庆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张四平教授莅临巴川中学,与巴川中学师生交流互动,鼓励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寻人生高远的梦想。
“显性知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是一种公共的知识,像我们现在学的数学、物理、化学;而隐性知识很难用语言来表达,需要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去逐渐理解。”活动中,林建华教授从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入手,向大家介绍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
“其实我们在日常过程中,常常有些过度关注显性知识,而忽略隐性知识。”在向大家介绍牛顿定义万有引力的例子后,林教授话题一转,向大家阐释了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的方式,将重心转移到两种知识的学习平衡上来。他说,其实一个人的发展,不仅仅是停留在显性知识学习上,还要更加注重隐性知识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祝家麟教授和张四平教授则与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同学们能够遵从内心做好选择,为自己的人生刻上拼搏的印记。祝教授还在交流过程中分享了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和两点之间曲线最短的全新概念,用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打开同学们的认知,鼓励大家努力学习。
林建华教授为学校题字
看着如此大咖来到巴川校园,巴川的同学老师们都按捺不住心中激动,不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欢迎三位教授,还向教授们讨要签名,作为自己成长路上的动力。
教授们的分享结束后,巴川师生们踊跃提问,向三位专家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面对师生们的热烈提问,教授们都充满耐心,一一为大家答疑解惑。
巴川之问
中国教育目前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我无法做到像林教授所说的做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重。请问我该如何在繁忙的学习之中,更加注重隐性知识的汲取和培养呢?
——高二1班 彭军源
隐性知识的学习非常个人化,没有固定的规律。我们应该在年轻时多关注周围人身上的优点。有些人比你更擅长交流,表达语言更流畅,你就可以从他的身上,逐渐去学习这些能力。
所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习显性知识的同时,去提高自己对于隐性知识的学习能力。
——林建华
林教授寄语彭军源同学
巴川之问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二十大报告也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所以在我们的人才培育方面,基础教育如何与高等教育有效良好地衔接和融合呢?
——初一英语 张艺曦老师
教育本身目的是什么?是人的成长。可当我们给它一个外加的目的时,它就会发生异化。比如说基础教育,它是以高考考上一个好大学为目标,这个上好大学和高考就是加给教育活动的外在目的,它不是教育本身的。而北大这些高校招收学生,则是对他们的潜力进行挖掘,促进他们成长。
所以让我给基础教育一个建议,就是去释放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兴趣能够适配自己的个性,这才是教育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如果任何教育改革没有解放学生,没有释放学生,那这个教育改革都不会有成效,都不会成功。
——林建华
巴川之问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热词叫小镇做题家,有人说这种这种现象好,有人觉得这个现象坏,那么您是否觉得这个现象是一种对显性知识的过度追求,对隐性知识的看轻呢?
——高一7班 郭思宇
小镇做题家,如果从教育角度来考虑,肯定不应该出现。但是任何一种教育都不会脱离社会。比如说我们巴川对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的调动方式都很好,可到最后大家考试不及格的话,那也不行。
所以说要如何去达到这种平衡呢?这就需要在最初给同学们打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标签的时候,教育者能够有素质教育的选择。这个烙印会影响到同学们未来大学甚至更长远的时间。我们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未来更重要的并不是知道多少知识,而是能否创造性地去思维和行动。
——林建华
巴川之问
当能力足够,而你又是一个比较全方面的人才时,人生的可能性就有很多。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选择的事情越来越少。似乎进入社会之后去考公务员或者是当老师,成为了一个稳妥的选择。当代年轻人的意志,在这种自己对喜欢的东西的追求上越发被消磨,您怎么看待这种社会现象呢?
——高一2班 蒋枘函
现在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时代,会有更多比较稳定的选择。可不管什么时代,你想要追求更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要想办法克服你所遇到的困难。
成长的故事都很长,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尽自己的全力去争取更好的结果。所以呢,人生都不轻言放弃。我们要在坚定的场景下,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祝家麟
巴川之问
我之前听到过一句话,叫路在前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究竟应该怎么选择呢?
——高一2班 彭淇悦
还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比如进入大学,大家可以多了解自己的兴趣在什么方面,然后根据兴趣去选择方向。
而且,因为你们年轻,即使选择错误也不怕。年轻就有时间,年轻就有无限可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选择很重要,选择对了少走很多弯路。但努力也很重要,选择错了,通过努力可以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所以呢,大家仰望天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
——祝家麟
林建华教授:
北京大学原校长,曾任浙江大学校长、重庆大学校长; 十三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
祝家麟教授:
重庆大学原党委书记,原重庆建筑大学校长;1966年北京大学数学专业毕业。1982年获得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原主任委员、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欧美同学会会长;第六届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学会理事,美国数学会会员,德国应用数学与力学学会会员;现任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名誉会长。
张四平教授:
重庆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曾任重庆市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现任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