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教学法指导下的写作能力培养探究
来源:教科处   作者: 曹丽莉   发布日期:2015-04-21 20:50    浏览次数:

过程教学法指导下的写作能力培养探究

——以八年级写作课为例

 

曹丽莉        重庆市巴川中学

 

     摘要: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者巩固已学语言知识、进行有目的的交流的工具,但目前国内英语写作课堂开展情况并不乐观。过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写作习惯,并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国内写作教学现状、过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及个例分析等方面,对八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写作教学现状;过程教学法;实施步骤;个例分析

 

        一、国内中学写作课的课堂现状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素质及能力的综合性体现,它涉及到目标语言国家的方方面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做了一般性要求和较高性要求,该要求层级性体现了新教改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视以及对分层教育理念在写作课堂上进行传播的思想敦促。而国内中学写作课堂“费时低效”和“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存在于多个方面。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剥离

新课标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但在以“唯分数论”为考试指挥棒的学情下,国内中学语法翻译派、结果教学论充斥课堂的作文教学现状使学生的主体性身份及其在写作课堂中的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剥离。教师在课堂上通常遵循展出作文题、呈现作文模板、利用模板生搬硬套的机械性流程,缺乏对学生的写作引导及对写作材料的搜集,使学生苦喊“无话可写”。更甚至有教师在给出的范文上直接勾画重点句子,让学生死记硬背,在考试时便“依样画葫芦”。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口号以来,教师的导学角色、学生的主体身份早已明确,但在后续几十年的教改过程中,类似教师作为执行者、学生沦为被动受众的现象仍然持续发生。

  (二)学生写作过程的忽视

写作过程体现的不仅是笔头输出的结果,更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体现其思维过程。从学生笔头体现出的思维过程中可直观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难、情感和认知。教师只有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把控,才可以更直观地从学生所遇到的写作困难、文章中欲表达的情感和对该问题的认知等众多方向加以指导学生。国内有些教师只注重写作的结果,当学生将写作的结果呈现给教师的时候,教师往往因为忽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把控使得写作课堂并没有呈现难度的梯级上升,由此造成的学生写作结果的不理想也是在意料之中,而此时的教师痛批学生的作文,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得写作教学陷入恶性循环。

  (三)教师评价手段的单一

目前国内教师主要采用分数、纠错、评语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其作文层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人为地割裂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为了应付考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往往把各版块独自割裂地进行训练。这种单向的结果呈现方法及机械性的强压训练模式使得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自身的作文水平,分数、纠错等方式使得学生认为英语作文只有对错没有主旨抑或创新的必要,这种评价手段必然导致英语作文千人一面,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英语作文的揣摩能力。

        二、过程教学法的定义及实施步骤

由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的2003年修改后的《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而非一味地强调学习的结果,要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过程教学法的特点便是上述精神的体现,过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写作教学的主体,整个写作过程是在学生与老师以及与同伴的不断交流、不断讨论下完成的,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一)过程教学法的定义

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协作研究中诞生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即过程教学法。该方法在汲取现代及传统教学法中的积极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将第二语言写作研究的重点从关注写作成果转向关注写作过程的理念。而对写作过程的关注正是基于“交际法”对“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中体现。过程教学法,顾名思义,指重视写作过程、而非一次成稿的教学方法。它将写作视为一种复杂的、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造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学生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可以加深了解自己的心理认知过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国内外的众多教育家都对过程教学法的写前准备阶段(prewriting)、写作阶段(drafting)和重写阶段(revising)有详尽的描述,值得注意的是:过程法的实施过程中,秉持的是写作的本质是过程,写作的任务是以篇章为基础的,写作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既是听众又是作者,学生的态度和积极性是重要因素。作文实现的流程是往复式的:草稿——修改——再修改,非传统的线性手法。写作的参与方式要采用讨论、商量的方式,并非生搬硬套。

  (三)写前准备

写前准备指学生在开始进入写作过程的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将写作的题目和要求呈现给学生,并且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或者讨论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加入讨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集思广益,选择适合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写前准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整个作文的体裁、结构、各段的主要内容及每段设定的时态范围给学生一个逐步加深的框架认识和段落印象。在此期间,学生应该好好记录与教师和同学们思维碰撞时的灵感,以供写作时的参考。

  (四)草拟初稿

学生的写作思路通过写前准备便逐渐明朗起来,便进入写作的草拟初稿阶段。在草拟初稿的阶段,教师要对文段进行分解,如各段该写什么内容,框架如何,应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由创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初稿的草拟,是半开放型的,教师只对大体文段框架做适当引导,而学生的写作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而不必过多地担心语言的正确与否,教师切忌对学生语言的错处进行立竿见影的纠正,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路,破坏学生作文思维的流畅性。如果遇到词汇、句型或句子表达方面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以空白的圆圈或者汉语代替,以便促进学生积极的写作态度。

  (五)讨论初稿

初稿完成后,多采用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的形式对彼此的初稿进行讨论,在讨论后,每位同学要对这些反馈(feedback)做笔记,并对作文进行适当的改动。教师在此阶段引导学生的反馈应从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

  (六)修改初稿

学生的初稿完成后,多采用学生互改(peer correction)的形式进入作文的第一次修改环节。教师在此阶段给学生罗列反馈的重点,如:拼写、语法、标点。

  (七)定稿

学生按照讨论和修改的建议进行再度写作的稿子成为定稿。

  (八)教师反馈

“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建议为辅,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比要提高到思想内容和组织结构的高度,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在班级统一讲评,而对于优秀作文应该推荐为范文在班级进行表扬。

  (九)最终定稿及写作后记

学生得到教师反馈后,要对作文进行再度修改,从而形成最终的定稿。定稿形成后,学生通过回顾写作中的过程可以写出写作后记,紧扣文章写感想、谈感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

 

        三、过程教学法指导下的写作能力培养的实例探究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过程教学法在八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下面以八年级下册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re? 中的写作课为例作详细的介绍。

Teaching Goals

    1. The students learn to organize paragraphes, using “who”, “when”, “where” and “what” .
    2. The students learn to use linking words such as “first”, “next”, “then” and “at last”.
    3. The students learn to make up li

      上一条信息: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下一条信息:捕捉瞬间文明,演绎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