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来源:教科处   作者: 曹英杰 曹胜友   发布日期:2015-04-22 16:55    浏览次数: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曹英杰曹胜友

重庆市铜梁区巴川中学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生正是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功能决定了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本文分析了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原因和必要性,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注意问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人们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一种准则。中学生是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历史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使其担当重任,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原因和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属性的要求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处理和判断事情的准则,是面对抉择时的依据,如果不能引导人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那么国家将会没有凝聚力、社会秩序将会混乱、人民的生活将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又看到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追寻的目标。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如果社会没有了自由平等,没有了公正和法治,那么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就不会有诚信、友善。这个国家也将不会强大,不会和谐。在公民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是由公民组成的,个人是基础,只有这个基础打好了,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更强大。

(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的依据,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把握课程内容,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课程标准中充满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求。例如,《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具体的知识掌握上也体现着同样的要求。例如:“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重大进展”[2]、“概括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3]、“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4]……所以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必要的,重要的。

(三)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功能

1.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基础的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进行公民教育,让学生在历史史实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1)爱国主义的培养

中华民族悠久而又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朽的功绩和贡献,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这也正是爱国主义的源泉所在,而要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学习是最好的途径。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历史教育。

(2)史鉴功能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的是能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总结先人的经验和教训,为现实的社会提供参考和借鉴,这是历史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作用。

(3)道德的建设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依据。对历史的研习有助于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和传承,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历史学科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素养教育。虽然现在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并未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走了很多形式,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为了达到高分,让学生划重点,找窍门,死记硬背知识点,这就使得原本应该最富有生机活力的历史课堂显得枯燥乏味,逐渐地学生对学习历史失去了兴趣,只是考试增加分数的一个砝码。这样的教学观念,不能发挥出历史教育的学科优势,也很难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学科优势,改进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进行深挖掘,深加工,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诚信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知”、“情”、“行”。“知”指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着正确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情”指的是教师在落实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上的一种认同。“行”指的是贯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只有教师明确并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由内而外的、真心的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鲜活的榜样,才能让学生更加信服。设想一下一名不敬业的教师怎么会教会学生什么是敬业呢?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师在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在无形当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方式多样

传统教学多在课堂之中完成,注重的是对知识的传授,关注的是显性课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隐性课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如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价值观的影响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等,而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生作用,难以消除。”[5]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要综合运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可以利用放电影、历史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来讲解,这样更能加深学生感官上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播放一段电影《甲午中日战争》,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教授学生要理性爱国,不能盲目的爱国。另外,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可以展开一个小讨论、制作历史海报或者撰写历史小作文等等,让学生在自己查找资料,亲身参与的过程之中学习更多知识和能力,体会到更多的情感,引导和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讲解美国1787年宪法时可以组织同学展开讨论,比较各个国家民主制度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在不同国情的国家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对“民主”一词的自我理解。

在课外,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定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家乡附近有博物馆的,可以和博物馆沟通,组织同学定期去做义务讲解员,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一方面又对那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再如,现在多数地方上公交车不排队,相互拥挤的现象依然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组织同学们在拥挤的站点通过打标语、向行人宣传等方式倡导文明出行。其次,要充分发挥重要传统节日的作用。一方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例如,端午节——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教师可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组织同学开办一场小讲座,为同学们讲解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后来的习俗演变,或者可以提前安排同学,通过演绎历史剧的方式再现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的

上一条信息: 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笔记方法初探
下一条信息:过程教学法指导下的写作能力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