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教科处   作者: 章磊   发布日期:2015-11-18 15:48    浏览次数: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酝酿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章磊 

摘要: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常出现一种酝酿效应。酝酿效应在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正确认识它的存在并利用,班主任学习酝酿效应,并把它的积极作用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可让你的工作“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键词:科学家;酝酿效应;班级管理;

酝酿效应(incubation effect)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有趣现象。当我们解决问题面临困境时暂时搁置问题去做些其他事。再回来后,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可能就“豁然开朗”了。历史上许科学家都曾发生过这种现象,当他把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搁置一段时问后,新颖的有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案可能会突然跳入脑海中。酝酿效应对班级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运用酝酿效应解决学生在学习和行为规范上出现的问题,可迎刃而解。

一、科学家与酝酿效应

(一)凯库勒与酝酿效应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长期研究苯分子结构,但同样对苯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方式百思不得其解。1864年冬的某一天晚上,他在火炉边看书时,不知不觉打起瞌睡,做起了梦。这是一个化学史上最著名的梦,苯分子结构的秘密由此解开。凯库勒自己是这样描述的:“但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坐椅转向炉边,进入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结起来了,一个个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如同受了电击一样,突然惊醒。那晚我为这个假设的结果工作了整夜,这个蛇形结构被证实是苯的分子结构。”这位化学家并不知道,他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是心理学上的酝酿效应。

(二)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三)普拉特和贝克等人与酝酿效应

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等人也都讲述过类似的经历。例如,普拉特和贝克写道:“我摆脱了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切思绪,快步走到街上,突然,在街上的一个地方———我至今还能指出这个地方———一个想法仿佛从天而降,来到脑中,其清晰明确犹如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喊叫。我决心放下工作,放下有关工作的一切思想。第二天,我在做一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时,好像电光一闪,突然在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解决的办法,简单到使我奇怪怎么先前竟然没有想到。”

二、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家西尔维拉的实验也说明了这种效应。她给被试提出项链问题,其指导语如下:“你面前有4个小链子,每个链子有3个环。打开一个环要花2分钱,封合一个环要花3分钱。开始时所有的环都是封合的。你的任务是要把这12个环全部连接成一个大链子,但花钱不能超过15分钱。”读者可自行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验中的3组被试都用半小时来解决问题,第一组半小时中有55%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在半小时解决问题中间插入半小时做其他事情,有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在半小时中间插入4个小时做其他事情,有85%的人解决了问题。在这个实验中,主试要求被试大声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发现第二、三组被试回头来解决项链问题时并不是接着已经完成的解法去做,而是像原先那样从头做起。因此,可以认为,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三、酝酿效应在班级应用实例

(一)学生复习的指导

在半期或期末的复习中,学生容易持续产生明显、隐性的疲劳,思维进入了“酝酿阶段”,此时学生越想努力梳理清楚却越觉得难以突破,力不从心,思维处于无序的状态。我们就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学复习到一定阶段,经常会出现“发狂”的古怪行态来。自怨自艾,怪罪于自己为什么记不住不下来,感觉脑袋像石头般沉重,或塞了棉花般的反应迟钝,不会思考。经常郁闷,常找东西发泄,摔书本,撕书本,时而怒吼,时而大笑,时而“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背个不停。时而气馁,时而信心十足。作为班主任可以利用周末把学生带到一个拓展基地,参加一系列的团辅活动,让学生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利用每日读报时间,教会学生正确的记忆复习的方法也很重要,告诉学生现在着急也没用,关键在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复习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多感官记忆,采取及时复习、分散复习、系统复习等方式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有效的检索体系,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即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何获取,结果怎样,如何补救,把自己的学习时时刻刻纳入监控之中。

(二)学生自习规划

一节自习课短则20分分钟,长则40分钟。班主任可以设计一种自习规划本,事先学生对自习课对学习科目和内容进行规划。引导学生在自习科目设置方面,可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酝酿”环境。例如,将文理科科目交会安排,如数学+英语,语文+物理等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内容随难易程度、需要认知能力的种类等进行分类,然后穿插呈现,令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成为学生上一阶段学习内容的“酝酿期”,以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可建议学生在平时作业或考试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暂时搁置或跳过该问题,做些其他事情后再回来解决该问题。

(三)学生的自我教育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理念,由不希望学生犯错,到鼓励学生积极“试错”。试错的过程就是一个“酝酿”的过程,就是形成定势、再打破定势的过程。酝酿效应在学生犯错时的运用,班主任不得着急,进行一个冷处理,以让学生做一些无关的事情,让学生进入一个自我反省的酝酿期。如学生去管理和教育犯同样错误的学生,他们在管理和教育同伴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改掉身上的缺点,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四)考试过程中酝酿效应解决措施

学生经常在考试过程中会出现酝酿效应。考试过程中学生因为紧张,出现大脑对记忆内容的暂时性抑制, 一些平时很简单、很熟悉的字、单词或公式等话到嘴边就是无法记起,进入了酝酿期,考试过后却突然忆起。克服考试过程中“酝酿效应”的心理小处方:

保持冷静

无论平时学习多么认真,总会有些地方学得不是很扎实,特别是处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酝酿现象,这时要保持冷静、放松,可以想一想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

努力回忆

如果过一段时间还不能想出答案来,就要努力回忆面临的问题与以往所学的哪些课程、所记的哪些笔记及练习题有关,从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线索。

转移注意力

如果还是不能记起来,就应暂时放下这道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目上,以免耽误太多的时间,也许过一会就能找出答案,更有可能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茅塞顿开。

总之,酝酿效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用在班级管理中让很多问题在慢一拍中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 Smith, S. M, Blankenship S. E.Incuba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fixation in problem solving[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1(104):61- 87.

[2] MeddE, Houtz J C.The effects of facilitated incubation on foug raders’creative writing[J].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2002,26(2):13-16.

[3] 周治金,陈永明.灵感及其实质[J].心理学探新,2000(1):12-16.

[4] 郝宁, 赵琪琛.创造性思维酝酿效应研究进展及其实践隐意[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4,2(2):104-109.

上一条信息: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小技巧
下一条信息:国内外慕课的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