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章磊,焦静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近代兴起的新学论,主张“积极”的态度,激发个人的内在潜力,达到幸福的态度。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班级管理。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级管理;班主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Terman 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 世纪6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20 世纪末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班级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质,促使个人的发展,以帮助获得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能够培养学生乐观、善良、关爱和勇气等特质。积极心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培养个人在班级里的责任感、文明、利他和忍耐等特质使得集体更加团结,文明和完善。
二、积极心理学再班级管理中应用
1 关注积极力量,变动为静。
杨老师接手一个班级快一学期了,但学生课间非常嘈杂,同学之间高声交流、说笑。作为班主任他多次强调纪律,但始终不太见效,于是他对学生由耐心的教育逐渐变成了高声的制止,但是随着他声音的增高,学生们的声音更大了…… 这个老师不妨改变自己大声喝止的管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积极力量。例如在运动会中班主任鼓励同学们积极投入,为班级增光添彩;同时课间要培养学生文明休息的意识,教室是学习场所,要保持安静。一段时间之后,杨老师欣喜地发现,自己和学生说话的声音变小了,学生反而能安静下来了。积极心理学带给班主任的启发,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地呵斥和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心,只有对孩子的积极力量进行有意识的鼓励和培养,孩子才能真正克服自己的缺点,并取得进步。
2 表扬在恰当时,不留痕迹。
某中学青年班主任罗老师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她经常利用各种机会表扬学生,没想到学生们反而不领情,对她说:老师您别拿我们当小孩了,这对我们来说太小儿科了,没用。罗老师很困惑:批评不行,表扬也不管用了?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启发是,“积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味的表扬,而是寻找学生身上的正能量。表扬要恰当,真正能够激发学生身上积极的力量,那么罗老师只需要寻找表扬的契机并且能够发扬光大,让学生感到受到表扬后的一种幸福感。
3 提高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
刘老师是一个英语教学的能手,最近她抱怨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而且很笨,刚刚教过的都忘了。积极心理学告诉每一位老师,首先我们自己心里要充满积极的力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多给予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更喜欢学习,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第三,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辅导的作用,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有效的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提供个别指导,完善他们的自学能力。
总之,班主任通过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激发他们的内在特质,使个人获得幸福的感觉。在班级管理中,也是一样的理论。班主任需彻底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广泛地应用于个人和整个班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虞夏骏.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中职班级管理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4):47-48.
[2] 章磊,焦静.酝酿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教师教学研究,2015.10(5):1.
[3] 袁春燕.巧用积极心理学,挖掘班级管理正能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