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青春 | 从迷茫到坚定:巴川六年,他如何“自主”闯出成长之路?
来源:品牌宣传处   作者: 巴川中学   发布日期:2025-09-02 16:24    浏览次数:

自主青春

青春因奋斗而闪耀,榜样因拼搏而动人。

优秀毕业生以汗水书写成长,用坚持铸就梦想。他们或钻研学术,或投身实践,或担当使命。他们的故事,是青春的注脚,更是前行的力量。让我们从他们的奋斗足迹中汲取启迪,照亮成长之路。

罗辰爔是同学眼中“心态最稳”的人。从初中入校时的吊车尾,到高三清北班的逆袭者;从“不知道为什么学”的迷茫少年,到目标清晰的追梦人,他的成长轨迹里,藏着师生紧密的联结、抓错题大于多做题的学习逻辑、以及“坚持走下去”的朴素信念。

走心的师生关系

是成长的底气

高考前三天,班上一位同学确诊新冠。"没人躲开他。"罗辰爔回忆道,"大家主动帮他搬书,像平时一样。"这种自发的互助,是他巴川六年最深的记忆。在这所校园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纽带,不仅是学习的助力,更是成长的底气。

巴川的师生关系"紧密得让人踏实"。初中化学老师一句"单纯努力,别想结果",让他学会专注过程,放下对结果的焦虑;高三低谷期,老师主动找他谈心,鼓励他"努力的下限决定了上限",帮他重拾信心;语文老师更用理科思维解析文科题目,让他发现"语文也能有逻辑",最终突破弱科瓶颈。

这种紧密的关系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日常点滴的积累。正如罗辰爔所说:"这里的人情味,让你敢试错。"在巴川,师生间的信任、同学间的真诚,构成了他面对挑战时最大的底气,让他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低谷中重获力量。

迷茫是常态

但执行力是解药

刚开始,罗辰爔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深陷迷茫。"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种"混沌"状态持续了很久。转机出现在学校的一场“百场讲座”上,北大心理学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20岁前迷茫很正常,重要的是坚持走下去。"这句话让他明白,与其纠结意义,不如先行动起来。

在行动中,他摸索出一套"自主突围法":

错题>新题:面对语文短板,他不再盲目刷题,而是把高考真题的答案逻辑拆解得像数学证明题一样严谨,发现"阅读理解其实有迹可循";

保强补弱:每天雷打不动用20分钟专攻擅长科目的短板问题,比如数学的解析几何小题;

曲线心态:把成绩波动想象成正弦函数,"努力不是让每次考试都创新高,而是把最低点不断上抬"。

高三一次物理考试,他总分虽不理想,却因完全攻克一道曾经束手无策的实验题而雀跃。"那种真真切切学到东西的踏实感,比分数珍贵得多。"在巴川的六年让他懂得:迷茫不会自动消散,但每一步扎实的执行,都在为未来埋下转机。

自主教育

给出的是工具而非答案

在巴川的六年里,罗辰爔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蜕变:从"不知道为什么学"的迷茫少年,到目标清晰的追梦人。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在自主教育下逐步建立的"目标思维"。

刚进入清北班时,罗辰爔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在低头学习",但深入交流后,他意识到:"学霸也会迷茫,区别在于他们懂得在行动中寻找方向。"这种观察让他开始主动规划——他将西安交大定为阶段性目标,不仅因为它是C9名校,更看重其作为"跳板"的价值:"我想通过这里走向更高的平台,比如研究生阶段进入上海交大。"

这种清晰的目标感,让他的学习有了更强的内在动力。他不再为单次考试得失焦虑,而是专注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我知道现在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在为未来铺路。"罗辰爔说。在巴川,他学会了将大目标拆解为每日可执行的小任务,这种化远为近的能力,正是他从混沌走向清晰的关键。正如他的感悟:"目标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坚持中慢慢浮现的礼物。"

最后,罗辰爔笑着说:“如果回到初一,我会告诉自己:别纠结‘是否后悔’,只要让明天的自己别对今天后悔。”

在巴川,成长没有标准答案,罗辰爔,是众多真实成长样本中的一个。在这里,迷茫被允许,坚持被赋能,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上一条信息: 自主青春 | 夏美佳,在书海里丰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