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青春
青春因奋斗而闪耀,榜样因拼搏而动人。
优秀毕业生以汗水书写成长,用坚持铸就梦想。他们或钻研学术,或投身实践,或担当使命。他们的故事,是青春的注脚,更是前行的力量。让我们从他们的奋斗足迹中汲取启迪,照亮成长之路。
“只做题不如多想题的逻辑”“最后一个儿童节班主任撒零食”“为陪室友放弃回家过元宵”……这些片段拼凑出谭薇在巴川的成长地图。
从初入校园的敏感内向,到考入西安交大,她的故事里,是一个普通女孩在巴川自主教育下,如何学会学习,更学会生活的真实轨迹。
“自主教育”的土壤
从“死磕刷题”到“思维破局”
初中时的谭薇是老师眼中“埋头苦学”的典型:笔记工整、爱做题。但高中学科难度陡增,让她意识到“时间战术”的失效。
“老师教我‘少做多想’。” 谭薇提到数学老师颠覆了她的学习逻辑。面对一道题,老师会问:‘如果我是出题人,会埋什么坑?哪些条件是干扰项?’” 这种训练让谭薇学会“用出题者的思维做题”。这为她打开新的学习大门:她把英语试卷当成“侦探现场”,“比如完形填空,我会想命题老师在这里考什么逻辑关联?易错点是不是故意设了同义词干扰?”
北大毕业的语文老师看似闲聊,实则刀锋向内的授课模式,则让她学会在自问自答中解题。“他会像跟自己闲聊一样,问:‘这里为什么选A?B哪里不对?’甚至会从A答案延展出更多的知识点。在一问一答中,培养了我们深度思考能力。”
不做填鸭式灌输,而是通过“思维拆解—反推—验证”的闭环,让学生从“被动答题”转向“主动破题”。谭薇总结:“到高三,我甚至能预测某些题的出题套路,这比做100道题有用。”
敏感性格的“逆袭”
共情力成为成长催化剂
“胡慧莹说我温柔会照顾人,或许我只是容易‘共情’。”谭薇笑着说。这种敏感曾让她“玻璃心”,却在巴川的集体生活中被重塑为优势。
初中班主任要求她分享周记,她被迫从最初只会写"流水账",到认认真真记录一周的所感所想。渐渐地,这种记录为她打开了感受世界的窗口。
原本只想埋头学习的她,被班主任"强求"担任学习委员。"老师说要培养管理能力,后来我每周都要上台分享学习总结,从战战兢兢到侃侃而谈,'赶鸭子上架'的过程,意外治好了我的怯场。"
初中时曾因数学没考好躲进被窝痛哭。老师知道后让她"抬头看窗外",她才陡然发现窗外居然有一颗正在盛放的桂花树。“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学习之外的世界这么美。”
学校的集体活动,从一开始的"半推半就"大合唱,到自己觉得尬演的小品,再到毕业典礼积极对待的诗朗诵,是她一步一步突破自我的契机。
班主任舒老师的一句话成了她的座右铭:"与世俗和解而保持自我,与现实妥协而不忘突破"。如今,这个曾经会因为一道错题崩溃的女孩,已经能笑着对学弟妹说:"允许自己'正常发挥',才是最大的超常发挥。"
那些“非典型”成长节点
儿童节、科幻画与办公桌
在谭薇的成长记忆里,巴川6年时光化作了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温暖瞬间。那个特别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初中班主任站在讲台撒零食的画面至今鲜活。
自学画画的她,在科幻画比赛中找到了独特的解压方式。"涂色时那种专注的感觉,就像给心情也填上了颜色",这份意外发展的爱好,不仅带来多个奖项,更让她明白:成长不只有分数这个单一维度。
老师们看似不经意的关怀,编织成她记忆中最柔软的网。化学老师办公桌上那些动漫周边和冷笑话日历,英语老师的关切,这些"教学之外"的细节,让谭薇发现巴川在追求学业卓越的同时,更珍视每个生命的个性舒展与情感联结。
正如毕业后的谭薇感悟的那样:"在巴川,'优秀'从来不是试卷上的一个数字,而是能否在成长路上,既看得见题海里的星光,也闻得到窗外桂花的芬芳。"
给学弟学妹的“非鸡汤”建议
弱势学科?试试出题人视角
把数学题当谜题拆解,英语阅读当侦探游戏
集体活动是脱敏神器
哪怕尬演小品,也能发现未知的自己
允许自己不完美
从“必须满分”到“正常发挥就好”,心态稳更重要
谭薇是巴川中学“自主教育”成果的一个切面。在这里,敏感可以化为共情力,“死读书”能被思维训练重塑,而一张张考卷之外,那些关于桂花树、科幻画和办公室零食的记忆,同样构成了教育的重量。
正如谭薇所说:“巴川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奋斗中不丢掉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