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青春 | 胡慧莹:我的成长源于一次“捡钱式”的顿悟
来源:品牌宣传处   作者: 巴川中学   发布日期:2025-08-30 17:27    浏览次数:

自主青春

青春因奋斗而闪耀,榜样因拼搏而动人。

优秀毕业生以汗水书写成长,用坚持铸就梦想。他们或钻研学术,或投身实践,或担当使命。他们的故事,是青春的注脚,更是前行的力量。让我们从他们的奋斗足迹中汲取启迪,照亮成长之路。

胡慧莹考入心仪的西安交大智能制造专业。从“不敢问老师”到主动复盘错题,从“纠结成绩”到平和专注知识本身,她在成长中学会与自己对话,让学习成为一场充满发现的旅程。

“捡钱式”的顿悟

错题本里的觉醒

高三那年,胡慧莹的课桌上总放着一本特殊的笔记本:没有工整的公式,只有红笔圈出的错题和反思。“每次考试后,我会把错题按知识点归类,考前翻一翻,漏洞一目了然。”她说。

这种看似简单的习惯,却来自一次心态的“顿悟”。高一时,一篇文章击中了她:“作者说,遇到地上的钱,你难道会不捡吗?而知识,就是地上的钱。”在胡慧莹看来,话虽粗糙了些,却极有道理。从此,她不再为分数焦虑,转而“贪婪”地捕捉每一个知识盲点。化学从50分到87分的跃升,正是源于这种“捡钱式学习”——把错题当作财富,而非耻辱。

"整理错题不是简单地抄写正确答案,而是要分析错误原因,找到知识盲点。"胡慧莹说。在学校鼓励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路径。胡慧莹的错题本,正是“自我规划”与“自我反思”能力最鲜活注脚。

从“社恐”到“主动敲门”

师生关系重塑学习力

胡慧莹自主学习的勇气,始于一次被温柔接纳的提问,那次经历让她明白求知并不可耻。

稍小一些的胡慧莹,曾因“怕问题太蠢”而远离老师办公室。“第一次鼓起勇气问物理题,老师竟笑着说‘这个思路很有趣’。”此后,她发现了一个“秘密”:巴川的老师从不会用“这题讲过”搪塞学生。

说起老师,胡慧莹像打开了话匣子。写《人前人后》时卡壳,语文老师没给范文,而是问:"周恩来外交场上叱咤风云,私下会为什么辗转难眠?"这个提问瞬间点醒她。"不需要具体事例,点出'光鲜背后必有挣扎'的共性就行。"这篇作文后来成了范文。

高三化学老师的教学方式让她受益匪浅:"他从不批评我们的分数,而是带着大家分析错题,找出知识漏洞。"这种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教学理念,让她学会把“结果焦虑”转化为“过程掌控”。

“标签女孩”与览山讲堂

找到思想之光

胡慧莹坦言自己"慢热"。但正是“慢热”让她有着细腻的感知力,也让她在巴川的校园活动中找到了独特的成长方式。高二艺术节,她和同学创作的小品《标签女孩》以0.1分之差获年级第二,讲述一个女孩挣脱外界定义束缚的故事。

每周二的览山讲堂则是她的精神驿站。这个由同学们自主选题、轮流主讲的活动,成为了她拓展视野的重要窗口。"有同学讲曹操的权谋,有同学分享法律知识,还有人研究周易。"这些,在她眼中都成了写作的"活水"。成为全班范文的二诊作文《离别与团圆》,文中化用的历史典故,正来自讲堂的灵感。

在各色活动中培养出来的细腻,让她养成了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感受。与同学在宿舍楼前不期而遇,同学喊住她:“胡慧莹,你看!”她顺着同学手指的方向,看到常年矗立的大树,在那个夏日落叶纷飞。她说:"有时候美好需要有人提醒,而分享会让美好加倍!"

胡慧莹赠言

用语文素材书“放松”

在活动中培养审美

平和的心态不是天生的,是慢慢学会的

不问脚下,但问远方

在“唯分数论”的洪流中,巴川用艺术节、讲堂等活动,为学生保留思想腾挪的空间。胡慧莹的成长真实而具有力量,在巴川的六年,她像一棵自主生长的树,错题本是她扎根的土壤,师友是修剪的园丁,而艺术与思想,则是照向未来的光。

或许,这正是“自主教育”的本质:给予土壤,静待花开。

上一条信息: 自主青春 | 他说,这套简单可复制的学习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