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青春
青春因奋斗而闪耀,榜样因拼搏而动人。
优秀毕业生以汗水书写成长,用坚持铸就梦想。他们或钻研学术,或投身实践,或担当使命。他们的故事,是青春的注脚,更是前行的力量。让我们从他们的奋斗足迹中汲取启迪,照亮成长之路。
“当兵报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这是申骜在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后的感言。从巴川中学到空军航空大学,申骜的成长轨迹里,始终贯穿着一种鲜明的特质——担当使命。
这种担当,既来自家庭的熏陶,也源于巴川自主教育赋予他的目标感、勇气与文化自信。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少年的蜕变,更是一代青年对使命的担当。
父亲的陆军魂,他的蓝天梦
申骜的父亲是一名退伍防空兵,军人的坚毅与担当早已融入这个家庭的日常。小时候,父亲常对他讲起军营里的故事——从农村青年到军校学员,从懵懂新兵到技术骨干,每一步都写满"认准目标就绝不回头"的执着。"他总说,穿上军装就要对得起肩上的责任,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种言传身教,让申骜很早就明白:有机会,就要拼到底。
在巴川的国防课程和军训活动中,申骜对"军人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高二时,得知空军招飞的消息,他第一反应不是"我行不行",而是"我想试试"——因为"试过了,才不后悔"。当体检通过的消息传来,他更加坚定:"既然有机会,就要拼到底。"正如父亲常说的那句话:"知道自己要什么,就得一直往前冲。"
从防空兵父亲到飞行学员儿子,两代人的军旅梦在蓝天交汇。父亲的陆军魂,点燃了申骜的蓝天梦;而巴川的教育,则为他插上了逐梦的翅膀,自主青春将在云端绽放。
文化自信中生出蓝天使命
申骜的爱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根植于文化认同的具体行动。在巴川中学的思政课堂上,老师们用生动的案例讲述文化自信的当代意义;在经典阅读活动中,余秋雨笔下《文化苦旅》展现的中华文明魅力,让他真切体会到"文化血脉里的骄傲"。
"爱国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这是申骜最深的感悟。巴川特色的"文化浸润"教育,从《论语》诵读到非遗技艺体验,从历史剧排演到红色研学,文化自信的种子被播撒进学生们的心中。
巴川以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构建起立体的育人体系。爱国情怀在这里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具体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当你真正读懂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守护它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选择。"申骜说。
抗压淬炼下的成长
在空军招飞的严格选拔中,抗压能力是重要考核项。招飞体能测试中的三步上篮环节,篮球意外没有入框。申骜没有纠结,而是立即调整状态,专注于下一个测试项目。这种快速恢复的能力,让考官印象深刻。"飞行员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快速翻篇的能力。"他说,"失误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误困住。"
这种抗压特质并非与生俱来。申骜回忆初中时向老师请教问题的经历:"最初很怕被批评,特别是一些基础问题。"但巴川老师们的耐心指导让他逐渐克服了这种畏惧。老师总说:"问错不可耻,不问才可惜。"正是这样的鼓励,培养了他直面困难的心态。
也正是这种能够直面困难的心态,让他在高三备考期间,面对成绩波动带来的巨大压力,能够迅速找到应对方法:通过学校的"自主管理本"拆解目标,把大压力转化为小任务。"每天完成计划表上的事项,焦虑就变成了成就感。"
申骜的“担当箴言”
目标感决定你能走多远
从“试一试”到“拼到底”,他的每一步都清晰坚定。
文化自信是担当的底气
读懂中国,才能更好地守护中国。
自主不是自由散漫,而是对自己负责
巴川的“自主管理”,教会他如何将大目标拆解为每日行动。
当文化自信化作报国行动,当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求,这便是新时代青年最美的成长姿态。申骜怀揣着"强国有我"的信念,以蓝天为纸、战机为笔,正在续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