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川中学高2024届高考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99%超特控线,600分以上325人,占比42.3%,清北上线8人,清北裸分4人。
成绩背后有学校、老师的全力托举,有家长做坚实后盾,更有参考孩子的拼搏努力。
因此,我们特别策划,将采访6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毕业生,期望用最真实的事例,最朴实的文字,给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孩子带去一点启示,一个方向。
本次有幸采访到魏子杰同学。
魏子杰同学也曾会因粗心被扣分,也曾因考不好而焦虑。最终,他拿下680分的高考成绩。他的故事或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平常心,高考不过是一场试炼
“高考,只是一次考试,它不能决定我的学习能力,更不能定义我是怎样一个人。”魏子杰说。
在他看来,高考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而真正的成长在于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一次检验,而非终点。
这种看似“佛系”的态度,实则源自于他对自我的深刻认知。
因此,他选择了以一颗平常心去迎接这场试炼,让自己在轻松的状态下发挥出高水平。
然而,这样的心态并非一蹴而就。
刚进入高三时,魏子杰也曾经历过一段焦虑不安的日子。“那时候,我每天都沉浸在书本中,但效率并不高,反而因为过度紧张而影响了学习状态。”他回忆道。
幸运的是,魏子杰及时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通过向同学、老师寻求帮助的方式,逐渐学会了如何管理情绪、缓解压力。
“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只有保持冷静和理智,只有全力朝着目标奔,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魏子杰感慨地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魏子杰看来,除了良好的心态外,动力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他认为,高考虽然设置了上限,但在这个水平线上,更多比拼的是谁的意志更坚定、动力更足。
动力培养,一点也不假大空
“在我身边,有些同学虽然天资聪颖,但因为缺乏动力而未能发挥出全部实力。”魏子杰说,“而那些有动力的同学,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习动力是推动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拥有强大的动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魏子杰对此的理解深刻且独特。在他看来,学习动力的养成并非因宏大而抽象的目标形成,而是靠简单直接的方法去培养。
经常因为粗心丢掉很多分,这种不该犯的错误引发的愤怒和不甘成为魏子杰学习的动力。
他说:“我必须做得更好,减少低级错误。错了一个,我便多做一套题赢回来!”
对魏子杰而言,这种直接单纯的情感反馈直接关联到个人体验和感受,是非常有效的内驱力培养方式。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在魏子杰看来,嫉妒心也是学习动力的来源:因比不上别人而羞耻,才能赶上他人!
嫉妒心并非完全的负面情感,它能激发我们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当我们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时,不甘心和想要超越的冲动会驱使我们更加努力。
学习的动力甚至可以来自于成就感,来自于青春朦胧的美好感情。
魏子杰说:“这些方法可能看似“幼稚”,但它们却非常有效。”
当我们将学习与自己的喜好、情感联系起来时,激发了内心深处的动力和斗志,学习就不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反而充满乐趣和动力。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专注自我
采访结束时,小编请魏子杰同学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的成长有所帮助。
学会管理情绪
我们要认识到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如何看待它则完全取决于自己。
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及时识别自己的负面情绪,尝试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挑战和压力,将其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和调整的过程,实干和反馈机制至关重要。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应该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得来,通过不断地实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逐渐形成。
专注自我
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我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每个人的节奏和路径都不同。按照自己的步伐去走,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之路。
三年前,那个不断试错,不断挑战自我,满腔真诚的孩子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相信“任何一场考试并不能定义我是谁”的魏子杰一定能拥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