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经历影响着个人感知、判断、决定
但是
刚毕业的创新教育学部2024届11班的同学
却用行动,整齐划一地告诉我们
杨兵老师就是好老师的代名词
她是老师,是姐姐,是最亲近的人
杨老师说:
教育的本质便是陪伴
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成长
三年前,东北长大的杨兵老师从哈尔滨毕业就直奔巴川中学。
当她第一次忐忑却笃定地站在创新教育学部2024届11班的讲台上,看着教室里稚气未脱而又个个“人精”的孩子们。彼时,他们都不知道,3年后他们将成长为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3年里,他们一起经历了疫情,走过了学习低谷,趟过了青春期的“多恼河”,最后攀上了高峰。
3年,是相互陪伴,是相互成长,是相互成就。
所以,在孩子们看来,杨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严厉却不失温柔,有规矩而不死板,有方法兼有态度,有目标却不丢温度。
动作
自主管理能力培养
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孩子学习生涯的转折点,也是阶段性跨越。
课程与对孩子要求的大不同,让学习与生活的自主管理能力的养成显得极为重要。
立规矩 有方法
杨老师班上有这样一段班级提示语:自觉,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孩子们的第一个大作业便是一起制定班规。他们和杨老师一起讨论、修改,最终形成班规。
在杨老师看来,班级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班规自然需要大家一起制定。这让孩子们不仅有参与感,还能清楚认识到守班规的重要性,从心里觉得规则的公平性,才会认真去遵照、执行。
当所有的规矩渗透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的行为自然变得规范起来。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也被培养起来。
守规矩 有套路
杨老师鼓励孩子们自主管理。通过设立班委、小组长和值周班长,让每个孩子都参与班级管理。这样不仅减轻了老师了负担,也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管理能力。
疫情期间的线上加线下教学,考验每位孩子养成并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杨老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每天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拿积分,每周做小组积分PK,前两名有证书奖励,后两名则需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比如做清洁。
整个疫情期间,孩子们的没有一刻没有放松学习,到疫情结束,回到学校上课时,大家的学习习惯保持得极其良好。
发展到后来,孩子们自习时都会主动参与监督。这一切让孩子的自主能力得到锻炼,为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打下牢固基础。
动作
用活动滋养班级文化
班级和个人不可分割、相辅相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如何让班集体良性发展,杨老师有自己的理解和做法。她说,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不是让学生立刻使谁满意,而是让他们有确实的成长。
利用 学校搭建的平台
七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班级文化展示活动。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自主设计剧本,最后获得了三等奖。
对于这个成绩,孩子们小有失落。杨老师抓住机会,让他们明白了团队合作和坚持的重要性。
八年级的时候,学一下又组织英语情景剧表演活动。孩子们又一次自主设计剧本,自主排练,最后获得了一等奖。
班级向好说明孩子们向好,班级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孩子们能力提升的体现。
杨老师说: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能力,更让孩子们体会到班级的凝聚力,激发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更是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抓住 每一个小契机
每周班会课是杨老师跟孩子们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她会根据社会热点话题,或是班级出现的问题,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舞台。
八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学习就像进入了瓶颈期。杨老师立马为孩子们安排了一堂打破机械听课的主题班会,为孩子们讲解课前、课中、课后还需要注意的点和坚持的方向,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听课方式。
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可能是某个孩子的分享,或者是同学之间的辩论,亦或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这些主题班会拉进了大家的距离,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为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他们的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培养增强。
动作
终极大招——陪伴
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才能进行有效对话和有意义的引领。
整个初中三年,杨老师一直在做且一直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在做的就是陪伴。
陪伴 是将每个孩子放心上
杨老师说,爱一朵花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他盛开。
班里还有一个女孩子,初一的时候因为年龄小,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时有小怨言。杨老师便默默护着她,让她肆意生长直至绽放光彩。
初三第一个月,这个孩子进入了直升班。她经常回班里找杨老师,分享她的开心、烦恼。在她看来,杨老师就是姐姐,一个可以指引她又懂得她的姐姐。
“解忧信箱”、特别空出来放小纸条的办公室抽屉、认真回复孩子疑问的一封信、一顿美食……都是杨老师给予孩子们的温暖和支持。
这些用心的陪伴,给足了孩子们安全感,激发了孩子们的潜能,让他们更加自信地迎接挑战,同时也有了关心他人的能力。
在杨老师的守护下,孩子们感受到被认可和被尊重,花自然向阳盛放。
陪伴 是当好家校沟通桥梁
巴川学校的学生大多住校,减少家长焦虑成为老师们的重要任务。杨老师以其细致而有效的沟通方式,赢得了家长的信赖和支持。
她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需求,通过列举孩子的进步、鼓励家长夸奖孩子,不仅增强了孩子的自信,也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
她利用家长群和视频号等工具,及时分享班级信息和孩子的日常,让家长放心并增强家校信任。
面对家长的过度关心或干预,杨老师总是耐心解释,详细沟通,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随着孩子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杨老师引导家长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
她的努力和实践,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成长环境,也让家长更加放心和满意。
杨老师觉得“育人”自然能“育分”。班级多次获得“自主管理优秀班集体”、“年级优秀班集体”等称号,班级成绩常年保持在年级前三。
杨老师说,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爱,有爱的教育才会有温度;教育是一场用心的旅程,以心换心才能点亮孩子的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