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让世界的角落铺展
将时光的脉络编织
使往日与未来的韶光淑华汇集
在书中
我们捕捉灵感
消磨未知的困顿
在书中
我们探索生活与万物千丝万缕的联系
叩问个人与世界的关联
寻找“书虫”系列活动,是巴川中学读书节的后续。旨在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次活动都将从全校寻找好读书的学生,并以他们为读书榜样。通过呈现同学们身边可感可知的“书虫”案例,让大家发现阅读之美、发展读书特长、感受读书力量。
被找到的“书虫”,或细致讲述他们的读书经历,或就某一本书做详细分享。
本期,我们从初、高中各选了一位书虫代表,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阅读体验。
初中 小班学部2025届16班 胡竞予
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力量
它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寻找生活的真谛
3600多个日夜
在文字中邂逅世界
胡竞予同学从三岁半开始接触阅读,一路走来,独立阅读已经10年。3600多个日夜,文字让她看到世界、欣赏世界、理解世界。
当她逐一涉足文学类、科普类、中外名著、科幻推理小说、人文社科类以及历史类书籍。她说她看到了“诗和远方之外还有更远的远方”:
读书令人收获颇丰,它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
它助我欣赏世界,让我知道在诗和远方之外还有更远的远方,在那个远方,有幽邃静谧的马里亚纳海沟,有如梦似幻的毛里求斯水下瀑布,有深藏于恶地撒哈拉沙漠中的撒哈拉之眼,也有周边寸草不生的青海艾肯泉。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它助我理解世界,读阿西莫夫自传《人生舞台》,让我明晰了科幻大家的过往;读《哈利·波特》系列,一幅魔法的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读《基地》,我于阿西莫夫的文字中窥见了未来的一角,机器人学三大法则这一伟大的理论将影响着未来,迭代着的一代又一代机器人。
胡竞予同学的阅读方式多样,纸质书、电子书、听书,没有必选,只要能见到、听到文字,方式已经不重要。
爱读书就一定喜欢收藏书,家里约600本藏书中,胡竞予自己就持有约400本。
当这个嗜书的姑娘遇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敬重生命
生活中尽管会有大量的挫折与艰难,但我们绝不能舍弃对生命的敬重与热爱。不管经历多少艰难险阻,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它教导我们珍视当前的一切,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我们永远都无法预知明天与意外究竟哪个会先到来。
真希望现在的人们,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自己的生命,活着就是财富,活着就是幸福!
高中 清北学部高2026届 高瑞
读书不是目的,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专业提升、情操雕琢
一个都不能少
高瑞同学从自己的阅读经验出发,讲到自己常读文学作品、专业书籍,以及学科类书籍。
一为志趣,一为专业。
专业书籍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上看得更远,帮助我们快速获得知识、经验。
文学类作品则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让我们能够坦然、自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生活在上世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上流精英,写出如此语句,我觉得不仅无可厚非,还能算得上尽可能客观中立了。
但话又说回来,哪怕她是上世纪西方最客观中立的史学研究,哪怕她享誉全球几十年而不衰,哪怕她是上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她也错了,至少说,她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我们不能因为所谓的“名著”滤镜,就对《全球通史》的谬误视而不见,不能因为西方长期以来把持着话语权,就对他们言听计从。
我今天在此倡议,中国,也应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全球通史》,不是拾西方牙慧,照抄现有观点的复读机,而是真正符合中国史观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中国的,全球通史。
“讲好中国故事,不一定要讲中国故事”。
我们应该讲现代中国的《全球通史》!
中国走向国际,向全世界展现的永远不会只有“汉字”和“孔子学院”。
我们的文明之所以璀璨,在于漫长的历史沉淀下熠熠生辉的先哲的智慧,在于千百年的风霜之后我们仍能如同少年一般挺立脊梁,抛洒热血,在于生生不息的传承中从未断绝的仁义礼智信。
为此,我们完全可以不拘泥于只讲我们的故事。因为我们自信,中国的魅力,不在于一两篇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而在于蕴藏其中的,中国智慧!它不会因为讲的是外国故事而改变。
我们要讲中国的故事,也要讲美国的故事,日本的故事,欧洲的故事,全世界的故事!古为今用,西为中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讲,现代中国的《全球通史》!
活动现场,还成功捕捉了这些“书虫”:
STEAM创新教育学部
初2025届8班 罗钦
小班学部初2026届1班
何京璐
透过他们,我们欣慰于看到那么多孩子喜爱阅读、坚持阅读;欣喜于他们因为阅读而收获的丰盈内心;更惊喜于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出众的阅读素养能力。
有了阅读,独立思考便会逐步形成。有了独立思考,我们便能形成分辨能力,可以理性客观对待问题,不再“人云亦云”。因为阅读,我们知来路,识归途。
读书的人
天地为之开阔
思想为之豁达
书,让你向内思考人生之意义
向外感知世界之无穷
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
捧起书本,一起阅读吧
做一只窝在墨香里的“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