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籍可以;眼界看不到的境地,书籍可以;思想达不到的领域,书籍可以。多看书,多阅读,书籍可以带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书香氤氲,廿岁芳华”。巴川中学第五届校园读书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昨天,中国科普作家、文艺评论家、微博阅读领域百万粉丝大V安迪斯晨风与中国作协成员、重庆科普作协副理事长、江北区作协副主席罗琳走进巴川校园,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爱上阅读》的专题讲座,还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乐读书·趣分享”读书交流活动,与大家共话读书感悟,共享阅读乐趣。
《爱上阅读》专题讲座
昨天下午,作家安迪斯晨风在博雅楼阶梯教室为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爱上阅读》的专题讲座,向同学们介绍他的读书经历,分享他的阅读心得。
关于读书发端
安迪斯晨风生在北方农村,从小学到整个初中,找到书籍、报纸、杂志非常难,不但没有图书馆,而且连书店都很难去一趟。所以任何能读到的文字都是非常珍惜的。到了每个亲戚家里,他都会躲到里屋把能看的书看一遍。上初中时,他在放学路上看到一张别人扔的旧报纸,都会如获至宝一样,捡回来看。他曾为了害怕父母发现而晚上两点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看书,还曾因为看书坐汽车坐过了站,他曾省下一周的早餐钱买一本《科幻世界》杂志,还曾用高中两个学期时间翻完了《辞海》……
从那时候开始,安迪斯晨风就养成了读书不挑食的习惯,文学类最好,历史政治类也行,理科也不是不能看。小学五年级他在某一个同学的家里把他哥的初中的物理、化学课本给读完了。当然大部分不理解,但是多数还是能看懂。
正是因为对书籍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所以安迪斯晨风工作以后买了好多书,特别是现在网络平台买书很方便,他就一箱一箱地买,内容多样,有历史、科普、科幻,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为什么要读书
当你想要学知识时候,跟看一条短视频相比,读书的效率要高很多。
读书的过程是主动的,你需要动用自己的眼睛、脑子和手,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把知识点记下来,把好词好句划出来。你能自己把握,读到了哪里可以停一停,还可以在书上写自己的阅读心得。看视频就不是这样,你的思路可能会被一帧奇怪的画面打断,可能会被UP主的口头禅打扰。所以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那么文字就是返璞归真,让你抛开这些纷纷扰扰,直达知识的家园。
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不论是读书时对一些数学上的定理、公式以及应用题、证明题的阅读理解,还是工作时对公司部门上传下达的公文、法律法规条文的理解判断,都需要有相应的阅读能力去理解。这种能力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去多阅读,特别是阅读书籍。因为书籍中的知识通常是比较系统的、比较完整的。如果你可以不被干扰,一气呵成读下来,并且能够给别人讲出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就说明你拥有了比较强的阅读能力。
从非功利的角度来说,读书,特别是读那些文学类的书、艺术类的书,本身不是为了能帮助你获得什么,而是作为一种羁绊,陪伴你度过漫长的人生。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大用”。不是为了成长,不是为了摘录好词好句,不是为了让自己学会做数学题,而是像有人爱听音乐,有人爱打游戏一样,是一种爱好,一种快乐。阅读一本文字优美、故事精彩的文学作品,让人有一种精神愉悦的快感;阅读一本说理清晰、逻辑晓畅的科普作品,可以享受到一种灌顶醍醐的快感。这些快感本身,就是对阅读这一过程最好的奖励。
《爱上阅读》讲座感悟
阅读伴着我们成长,带领我们跋出山涉水,人们都说,“读书,有什么意义?”因为它有用,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但其实它也有“无用之用”,它是一种精神食粮,填充我们空虚的心灵,给我们的人生夹上书签,使回忆充满色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讲座,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做到“好读书,读好书。”随着清风拂开书页的缕缕墨香,畅游文学的海洋!
——初2025届小4班 王紫嫣
作家安迪斯晨风的讲座语言生动风趣,使我们更彻底地理解到他想要讲述的内容。首先是读书的作用,安老师告诉我们读书获取知识是更快速高效的,读书能提高我们阅读理解的能力,也能让我们感到愉悦放松。其次安老师建议我们读完书后要写读后感,以“保留这段时光”,不然就会经时间冲刷得一干二净。
上了这堂讲座,我受益匪浅,这让我更加热爱阅读。
——初2025届小4班 赵凌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已经没有任何闲暇来找个安静的地方默默读书了,反而更倾向于玩游戏、刷视频这种“文化快餐”,但其实读书才是知识最主要的来源。
读书,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能够将一些比较零散的记忆,通过写读书笔记记下每一天,读书的“无用之用”能安静我们自身,放空自己,得到精神振奋。
——初2024届20班张祖银
与纸质阅读相比,看短视频效率更高,可有些时候查阅资料对短视频的见解总是一笔带过。而书就不一样,它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改变人生,更重要的是能让自己的精神获得平静与豁达。
——初2024届20班邢舒婷
“乐趣书·趣分享”读书交流活动
在“乐读书·趣分享”青年教师读书交流活动中,安迪斯晨风、罗琳听取了舒伟重、田世来、张敏、彭宇、许近毅5位老师的读书分享,并与学校青年教师们举行了读书交流沙龙。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安迪思晨风:
坚持阅读,阅读本身就可以培养想象力;多读一些不同类型的书,不断拓宽视野;边读边思考,并多与人分享交流。
现阶段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自己阅读了很多东西,关掉手机却没有豁然开朗。针对这种现象,请问对于当下青年人的阅读有哪些方面的建议呢?
罗琳:
一方面要降低对手机的依赖,比如阅读过程中关掉手机,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强迫自己每天安排一段完整时间进行阅读,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在座的各位老师都会阅读,但很难像两位作家一样写出杰出的作品来。请问两位,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
安迪斯晨风:
首先要确定自己想要写作的方向或类型,然后集中精力阅读对应的经典书籍。如想要写马伯庸一样的历史小说,可以花一个月时间将马伯庸的作品集中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感;
其次做好读书笔记和摘抄。在阅读时遇到精彩的文段或语句,可以将其摘抄下来,在自己写作时可以适当模仿借鉴;
最重要的是要动笔去写。不管写得如何,下笔写作是开始的第一步。只有开始写作,才有希望越写越好。
支撑写作生涯的最大动力是什么,也就是,是什么使得你一直热爱和坚持写作?
罗琳:
90、00年代时,我们这批人就开始在网络上写文章,在一个圈子里相互交流,就像现在的写作小组。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有一种思想上的碰撞,也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后来慢慢有了发表。支撑我坚持阅读和写作的最大动力,应该就是这种获得认可后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而不是有多少稿费报酬。更多的是精神上而非物质上的满足支撑了我的阅读与写作。
阅读是否一定要有目的,无目的的阅读是否浪费了时间,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安迪斯晨风:
毫无目的的阅读是不存在的。你所说的无目的的阅读应该指的是,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为了一种精神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比如阅读后获得一种愉悦的心情或者一次紧张刺激的心灵之旅。
人生除了工作学习,消遣放松也很重要。毕竟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才能持续地工作学习。
老师荐书 :
程迪《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推荐语: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蛤蟆先生:有时会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有时会无意识自我贬低、担忧别人的看法、害怕别人的偏见、无法去面对千疮百孔的人设。不妨读一读这本有趣又能产生深刻思考的心理书,也许它可以带给你疗愈和改变,让你看见更加独立、自信、充满希望的生活。
彭宇《习惯的力量》
推荐语:杜克大学研究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对于每个人而言,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到一个好习惯足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一个坏习惯足以毁掉了一个人的一生。如何利用习惯去成事?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戒掉坏习惯?在这本书中,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舒伟重《活着》
推荐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的不幸发生在了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但当这部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我们也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田世来《数学与创造》
推荐语:人为何要学习?他说是为了获得智慧;关于创造,他说不要急于从书中寻找答案,要尝试独立思考。数学家的生活是怎样的,在解决艰深的奇点解消问题的过程中,他又遇到过哪些困惑与挑战?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打开这本书,它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李曼宁《平凡的世界》
推荐语:走进《平凡的世界》这一本书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鲜明的人格特征,也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形象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作者采用朴实的笔调,创作出讴歌黄土地的作品。作者赞颂的对象是陕北农村的黄土地及人们,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改革开放时期,那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时代,许多人都面临着各不相同的选择,也作出了不尽相同的选择。有的人顺应潮流,以苦难为粮,坚强地支撑下去。有的人选择悖逆历史,终是被改革大潮所淹没。
颜洪梅《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推荐语:这本书表面上讲的是网球,但其中的道理不只适用于网球这项运动,也不只局限于体育运动,其中「身心合一」的技巧可以运用到任何一个个人技能的学习和修为上。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场接一场的比赛,谁都希望获胜,谁都希望获得进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人生的赢家。在明知道应该怎么做的情况下,很多人依然无法成功,道理我都明白,就是做不到,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这本书就非常适合你。
许近毅《史记》
推荐语:不知过去,无以知未来,历史是人智之结晶。自古以来,史书为君子所重,而《史记》更是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其记述精细、考据严谨,为后人所推崇。太史公对人物的描写,事实的记叙,反映着中华先贤对天下百姓的爱恋和关怀。作为展现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史记》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道德、政治等各个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愿各位一阅即知古人所言,走进那灿烂辉煌的古代中华!
张敏《我与地坛》
推荐语: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被命运无情地捉弄,作者年仅21岁失去了双腿,独自面对着生存的艰难,生活的孤独与绝望,就如同走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让自己变得不知所措,四顾茫然。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经常来到离家不远的地坛公园,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在多年的沉淀中也逐渐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可能人就是这样,只有当突然遭受极大的打击或痛苦,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才会开始自我审视,探寻自身存在的价值。
李嘉霖《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推荐语: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分析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并向正在成长的一代提出了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和具有社会意义的目的、需要、兴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径。作者有机地把伦理学范畴、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公共行为准则纳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问题的结构之中,提示了其在解决思想、劳动、智力、道德、美学、体育方面的发展,形成和教育问题上的意义。
田津兰《月亮与六便士》
推荐语:“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主人公查理·斯特里克兰德,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离家出走。世人都不过图碎银几两,斯特里克兰德却能做到一心仰望头顶的月亮,这也不失为对梦想的一种虔诚。
而我们也正青春,六便士对于我们并不显得格外厚重;正年轻,就爱月光底下发了疯地奔跑,奔跑,奔跑。愿遍地都是六便士的当今,我们仍能抬头看见月亮。
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
让人得到智慧启发
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就让我们捧上一本书
与巴川共赴一场浪漫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