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群小小“说书人”
“看得见的成长”包括孩子在学校方方面面的变化和成长,这里不仅有外显的学习能力、习惯养成、文明礼仪,更有内在的综合素养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说”和“书”在这里相会
“流畅表达”作为小班四大核心能力之一,十多年来已经让一届届巴川学子在表达上得到了提升和改变,让巴川学子更加阳光自信地去迎接成长中的每一次挑战。
七年级将每周一至周五下午5:50—6:10确定为语文名著专项阅读时间,每周日晚二自习(20:15—20:55)为全科阅读时间,“定时间、定内容、明要求、重验收”,在这样的安排下,同学们的阅读时间是高效的,每天的收获是看得见的。
为落实好“初高中一体化”培养,从初中就已经开始对接巴川新高中“五百工程”,其中“百部名著”在初中阶段就已实行多学科的阅读计划,不仅有文学、社会科学类的书目,也包括自然科学类的一些基础书籍,便于同学们了解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
七年级“流畅表达”训练从半期之前,主要解决孩子们 “敢说”的问题,首先敢于从容自信地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半期之后,则重在对“能说”的训练,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说明白,学习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之后再是达到“会说”的目的,面对不同的对象、场景,用怎样的语言能达到最佳的传递效果。
这样的训练思路已经延续多年,效果是明显的。但在具体训练内容上,每一届年级组总是绞尽脑汁,让孩子们既能有兴趣去认真准备,又能够通过表达训练起到积累知识、训练思维的深层效果。本届七年级组带领老师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研讨,结合“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高效,最终确定选择阅读名著,精读后进行分享的方式,展开 “流畅表达”的训练。
此“说书”非彼“说书”
年级组确定了《西游记》为对象的深度阅读和故事分享,这个题材更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将从阅读到表达实现了吸收到产出的过程,同学们会带着思考去阅读名著,带着思想去体会名著,之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邓先娇、曾平老师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完《西游记》后回答“你觉得应该裁撤掉谁” 这样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来进行流畅表达训练;也有老师要求同学们分享“你最喜欢师徒中的哪个人物”,同学们在阐述理由的背后,展示的是他们对名著的把控和理解,也是在立论、论证,通过讲述呈现的是他们的思想和观点。
这样的整本书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功夫,除了学校规定的阅读时间,同学们一旦投入进去,他们就会选择课余时间继续阅读,真正去咀嚼名著字里行间所传递的深意。带着目标去读书,针对性更强,为了做好讲述,更好地让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响应,孩子们会自觉地学习PPT美化和设计,学习梳理讲述的要点和内容结构,这样看似在训练“流畅表达”,实际上通过一个任务会触发多重任务的执行,所以说一个小小的讲故事激发了孩子们的大智慧,看似解决技术层面的PPT,实际训练的却是孩子们对演讲的逻辑和结构的设计能力,这其中尽是“看得见成长”。
在“说书”中看见成长
从阅读、梳理、深度阅读的层层递进中,同学们对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许曾经从孩子角度他们更崇尚孙悟空的武力超群,英雄盖世,但通过阅读他们渐渐发现这个四人组合中真正最重要的并不是孙悟空,因为他代表的不是核心精神。唐僧坚定的目标意识才是团队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向前的力量源泉。这样的练习对孩子们进入八年级的辩论赛也是很好的铺垫,保护反驳意识,培养辩证思维,也是提高流畅表达能力的更高一级的要求。
在阅读中,同学们对团队精神、对人物的理解不断深入,也能更好地把握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优缺点。对待代表后进的八戒也多了几分喜爱,对待只知埋头苦干的沙僧也不尽是一致的赞美,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培养同学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问题的能力。
将这样的认识延伸到班级建设中,就知道如何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知道强化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也让孩子们懂得要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同时对他人一时改不了缺点也要学会包容,集体中只要能够相互理解,增进包容,便如加入一剂粘合剂,就能将班级成员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说书”从天桥到茶馆,从电视到网络一路走来
“说书人”更多的是对故事的精熟演绎
当“说书”与课堂际会后
会衍生出怎样的“新业态”
会生发出怎样的惊喜
是语言表达技术的锤炼
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更是习得故事背后的人生智慧
这样一群小小“说书人”
在“说书”中说出了乐趣
说出了能力,更说出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