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
孙单弟
国庆过后,学校安排我代初一部分班的美术课。
我走进一片新的天地。这些过去曾经是小班的教室装饰得十分漂亮,讲台下面对的娃娃们却显得呆若木鸡。第一次亮相就是如此,可能给娃娃们的反差太大了吧。他们刚刚才接触的新学校,新的美术课堂,这么快就换了一个新的老师,由之前的芊芊美女,突然换成了大腹便便的胖子老师,反差太大,学生难以适应,我也没有迅速反应过来。我一直带着的学生已经升为初二,他们习惯了我快速上课的方式。我可以在美术的课堂的交流中发散很多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但是,面对这群初一的小娃娃们,我的第一堂课,上得很尴尬。我讲的很多知识太生硬,他们听不懂,更谈不上理解。一些孩子微微皱着眉头,还有一部分孩子时而下巴贴近桌面,时而眼睛远观飞鸟。我讲得很快,很想把我所知道的知识讲给这些娃娃们听,希望他们对美术课从一开始就有新的认识。下课时,我走出教室,我觉得我败了!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反思这堂课的成败,我分析这些娃娃们的情况。初一的孩子,年龄太小,美术知识也许是一片空白,但按给初二学生上课的内容教初一的学生,这些娃娃们又无法接招。我重新分析教案,把其中的知识点配上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知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听懂。当备好一节新课后,我期待着和他们的重逢。
再次步入那充满田园风情的教室,娃娃们一声不吭,我有点紧张,额头似乎渗出汗珠。这是一堂讲述人面部五官结构的课。除了结合示意图讲解外,我还让孩子们的肢体也动起来。我问道:“人的眼睛长在头的什么位置?”下面鸦雀无声。我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们,多次的重复这个问题,终于有个孩子说话了“长在1/3处”。接着我又抽了几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五花八门,教室里渐渐活跃开了,有回答长在2/5处的,有3/7的。这时,我让所有孩子都拿出一把尺子,参照教材上的人物照片,用尺子量一量。这时学生发现,人的眼睛,竟然长在头的1/2处,这和他们平时印象中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
这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竖立的椭圆,“假设这个就是一个人正面的头部,我们的眼睛长在1/2处”我在1/2处画上一条直线,下面的学生纷纷议论道:“这个人看起来好奇怪啊。”看来学生一时不能接受。
我接着讲道:“同学们,你们觉得人眼睛长在头的1/2处很奇怪,老师画了这个椭圆,画了眼睛的位置,我也觉得奇怪,你们想想,是什么让你们觉得奇怪?”
一个同学举手说:“我看了同桌的脸,明明眼睛看起来就在脸上1/3处,为什么拿尺子量书上的,却在1/2呢?”
我顺着这个同学的提问继续讲下去。“因为你注意的是眼睛和脸的比例,而老师问的是眼睛和头的比例。脸和头,一样吗?”
学生又发出了议论,一个同学站起来,摸着自己的头说:“有区别,脸上面还有些头发,脸加上头顶的头发才是正面的头部。”
我继续问:“那我们黑板上画的头少了头发,头发应该画在哪里呢?”学生众说纷纭。
我在椭圆的头部画了一段直线,告诉学生:这叫发际线。我让所有孩子都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发际线,男生们笑着摸着头,互相看;女生害羞的抹起刘海,相视的笑成一团。我告诉他们,人的头发一般情况从这里开始生长,发际线上是头发,发际线下是额头,发际线到下巴的中间的这段,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脸。
画了发际线,我又引导学生观察眼睛:眼睛的位置正常吗?学生纷纷点头。
在讲解了眼睛的位置后,我又接着讲解了眼睛的宽度的问题,同样也让孩子们自己伸手用指头来大概测量自己的眼睛,得到了两个眼睛之间的宽度等于一个眼睛的宽度,一个人的脸有5个眼睛宽度的问题。
这时,有学生忽然问道:“为什么在电视上看到的女明星,眼睛都很大,那么大的眼睛,却没见到她脸有多宽?”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在黑板上画出眼睛的图示,分析了眼睛的正常结构,然后通过给这个眼睛“化妆”的方式给演示了如何通过化妆让眼睛显的更大。这些内容让学生惊叹不已。在他们惊叹之余,我再告诉他们,化妆也要合适,如果化妆出来的效果让这个人的五官结构与正常的人的五官结构相差甚远的话,这个人就显得很奇怪了,甚至不像正常人了。亚洲人的五官较欧洲人来说,轮廓没那么强,一般化妆主要以突出轮廓为主,比如加强鼻梁线条等等。
时间飞逝,一学期的代课在忙碌中结束了。最后一节课,我又柔和而严肃地对娃娃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下一个学期,你们原来的美术老师就会回来。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美术课,我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去观察生活,多去体验生命,发现美,感受美。”最后一节课是复习课,教室里很安静,安静到我听到了有个小女孩的啜泣,我从没想过我一个美术老师的离开也能得到这样令人感动的回应,这个女孩说,她希望我能一直教他们美术课,而我只能告诉她:未来有更大的世界,更多的地方需要你要去接触,你会接触更多的人,学习更多的知识,作为一个老师,有你这句希望我留下的话,我就很满足了,祝你通过漫长的学习,在更广阔的世界去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