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还是每个孩子都该享有的权利?”
“注重成绩还是注重成长好?”
巴川毕业盛典在新华网等平台直播,吸引超300万人观看,视频转发10万+。100+媒体报道,阅读量超3200万。网友盛赞的“教育该有的样子!”,秘诀就在巴川“100%”哲学里。
不放弃1%,才能成就100%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在巴川,这不是口号,而是底线!
“病弱女孩”蜕变的底气
初三毕业生夏梓芙,入学时身高158cm、体重70斤,鼻炎反复发作。三年后,她站在毕业典礼上,168cm的个头,体考满分,笑着感谢带她每天跑步的体育老师邹老师:“是您让我从害怕运动到爱上运动。”
“中等生”的逆袭
唐晨皓初二时还在年级中游徘徊,在巴川老师们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班主任教会他调整心态,任课老师引导他深度思考。最终,这个曾经的"中等生",在今年高考中被北京大学录取,完成华丽转身。(之后我们会专篇推出唐晨皓的成长经历,敬请留意)
“内向者”的舞台
卢俊丞曾是个性格内向的男孩,班主任一句“我相信你能当班长”,逼出了他的领导力。三年后,他成了班务能手,毕业演讲时侃侃而谈:“巴川教会我,标签是用来撕的。”
这里没有“放弃名单”。体育课,毕业班照常上;体考满分率75%,小班高达86%;就连“慈善音乐会”这样的“不务正业”,学校也全力支持——校友吴过曾在高二时想为特殊儿童筹款,校长直接赞助大巴,老师帮忙设计海报,最终筹得3万元善款。
巴川逻辑:成绩可以追赶,但成长不能等待。
别人的“无用”,我们的“必为”
当别的学校砍掉音体美课时
巴川却把“无用之事”做成体系
课程“玩出花”:体育课分篮球、啦啦操等6个项目班,美术课能选篆刻、版画,音乐课有双排键、尤克里里……“走班制”让学生三年至少掌握3项技能。
活动“全覆盖”:每年从开学到毕业雷打不动的五大校级活动,截止目前已经举办200场周末音乐会、“五百工程”(百部名著、百场讲座、百个实验、百首名曲、百幅名画)……巴川的日历上,没有“平淡日”,只有“成长日”。
结果呢?
舞蹈队《戎·守》拿下重庆市艺术展演一等奖;
版画社团被授予“全国少儿版画教育基地”;
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作为重庆学生代表斩获全国“创新之星”,和2000多名顶尖选手PK不落下风……
无数家长感叹:“别人家的孩子在刷题,巴川的孩子在刷‘阅历’。”
自主教育,把“方向盘”交给孩子
巴川的“五维自主教育”
成为十所“全国自主发展示范校”之一
自我认识
入学先填“梦想海报”,有人写耶鲁大学,有人填动漫设计师;
自主设计
高二学生朱瑾涵考砸后,老师没补课,而是带她复盘心态:“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自主学习
小班每天20分钟“表达训练”,让社恐的刘宏宇成了辩论高手;
自主管理
“班级值周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操行积分还能竞拍“作业减免卡”;
自主评价
毕业时不是发成绩单,而是发《自主教育银行存折》:“您的孩子累计参与公益72小时,上课积极思考……”
这套体系有多硬核?
研究成果拿过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辐射全国278所学校;
巴川中学成为“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清华大学2024年生源中学”,并被20多所985高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 新高中连续7年高考100%上重本,清北录取34人。
巴川正全面实施科技、体育、音乐、美术等优才计划,构建专业化培养通道。
从1.0到3.0,巴川的100%答案
“100%巴川,成就孩子一生梦想。”
印在巴川每一位老师的心里
也刻在每一个巴川学生的身上
20年前,当其他学校还在"唯分数论"时,巴川就率先推出多元评价体系,开启素质教育1.0时代;随着多元升学通道的建立和小班化教学的推行,2.0版本让每个孩子都有了更多选择;如今,"100%巴川"的3.0版本,正在用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孩子绽放独特光彩。
有人问: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矛盾吗?
巴川用数据回答:体考满分率75%、高考重本率100%、全球TOP30大学录取率100%……
更重要的答案在毕业生身上:
吴过进入了全美前三的音乐学院,如今在南加州大学读博;
钟诗宇从“讨厌看书”到办读书会,只因老师晚自习带她读了一首诗;
庞钦宇成了国家马术队队员,征战巴黎奥运会;
罗禹城进入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19岁创立个人服装品牌,并登上纽约时装周;
赵建树成为巴川首位CBA职业球员,开创学校篮球新篇章……
正如教育创新专家肯·罗宾逊所说:"人类天赋像自然资源一样深埋地下,我们应该创造环境,让它显现。"
巴川做的,正是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绽放于各个舞台的历程。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属于每个孩子的100%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