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川毕业盛典 | 611名毕业生的成长答卷:胸怀"览山者"之志,书写无限可能!
来源:品牌宣传处   作者: 巴川中学   发布日期:2025-08-27 14:52    浏览次数:

三年前那个夏天,611名少年带着稚气走进融汇楼,在景观坡的树荫下写下青春的第一笔。

而今,他们已蜕变为在览山讲堂自信演讲、在科幻大赛摘得桂冠、在运动场突破极限、在艺术舞台绽放光芒的追梦者。当《我的未来式》旋律响起,这场名为“青春不散,明天你好”的毕业典礼,成为见证他们三年蜕变的重要时刻。

 

成长,在感恩中沉淀

学生代表郭依琳将自己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从高一竞选班长时"控制不住颤抖的腿",到在全国科幻作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从因落选而自我怀疑,到领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真谛。她以钓龙虾作比:"生活就像钓龙虾,看不清水下时,甩杆的勇气更重要。"这份真诚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巴川"思无涯,行有矩"校训在学子身上的生动实践。

现场切片 /  发言人   郭依琳(学生代表)

在入学前,我曾如实记下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不善言语,时常退缩但又对自我充满幻想的女孩,我期许自己能在高中磨砺心性,能大胆地抓住机遇,所以在高一分班后的班干部选举中,我忐忑地站了上去,说我想竞选班长。现在的我或许已经记不得那时为竞选而说的话了,但我如今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飙升的心跳以及控制不住颤抖的腿。我以为,只要我能大胆发言,就算一种突破了,但结果公布时,难受与不甘吞噬了我,我的心竟比之前还要慌乱。

但之后很快遇上疫情封校,班主任蔡青老师注意到我的情绪及时对我进行心理辅导,并提出让我在封校期间代理班长职责,帮助管理班级的意愿。他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挽救了我的自尊心,也为我开启了之后的班干部生涯。我很感激他以及各位科任老师,谢谢他们一路上的默默关心,为我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年级主任张旭胃老师深情回忆:"疫情封校时,我们在屏幕前分享'白日梦';览山讲堂里,高校教授带同学们探索知识的边界......"这些点滴,构成了最珍贵的成长记忆。

现场切片 /  发言人   张旭胃老师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因为疫情,我们大部分同学和老师都被困在学校,共同经历了一段艰辛而难忘的时光。我们开办了览山讲堂,许多同学第一次在屏幕面前给同学们分享人文、科技和白日梦。我们邀请了十几所高校的教授学者走进融汇楼的讲堂,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知名高校的风采。学校的五大节日,开学节、艺术节、体育节 等等为大家的高中生活增添了光彩。

这三年的时光,教会我们的是如何调动全部的智慧与精力,向目标发起最猛烈的冲击;是如何在一次次挫折中调整心态,在压力下保持清醒;是如何在竞争中既尊重对手,又不迷失自我。这种精神,如同火种,可以点燃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我们经历的) 每一个环节都像一把无形的标尺,丈量着我们的韧性与智慧。

"站在我家阳台,总能看到老师们清晨陪跑的身影、深夜办公室的灯光......"家长代表陈红萍女士的发言,道出了所有家长的心声。她将巴川教师的付出比作"点亮人生的明灯",温暖而有力。

现场切片 /  发言人  陈红萍(家长代表)

傍依巴川,我家就坐落在学校对面,站在阳台,便能将校园风景尽收眼底。晨曦初露,当城市还在沉睡,操场上总会传来激昂的晨跑口号,那是老师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的长度;夜幕低垂,校园里办公室的灯光依旧明亮,那是师者们用丹心书写奉献的诗篇。周末陪伴,深夜个辅,变天下雨总有叮嘱,头疼脑热立即关爱。

古人曾叹“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而巴川的老师们,正是以知识为火种,以关爱为灯芯,在孩子们人生的漫漫长夜里,点亮一盏盏温暖的明灯。每一次俯身倾听的耐心,每一回逐字批注的专注,都在无声诉说着“同心、同行、同拼搏” 的教育情怀。这份如春雨般润泽心灵的师恩,我们铭记于心,孩子们也将带着这份温暖,勇敢奔赴未来。在此,我谨代表家长、孩子们,真诚地向辛勤耕耘的各位老师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

当学生们手捧鲜花走向陪伴三年的老师,当子女将亲笔书写的"优秀家长"证书郑重交到父母手中,这一场关于成长的双向告白,涌动着教育最本真的温度。

老师们接过的不只是花朵,更是学生们对"晨跑时并肩的身影""深夜办公室不灭的灯光"的具象感恩。家长捧起的证书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坚定的支持"等颁奖词,恰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默契配合的见证。

这种"师生-亲子-家校"三维情感共同体的构建,正是巴川"高素养、高效率下的高分数"办学特色的深层根基。

成长,在感恩中沉淀

毕业生献给母校的"览山者"文化墙,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意化为具象:巍峨山峰象征知识高峰,攀登者的身影既是每个巴川学子的缩影,更是巴川精神的图腾。佘宗平校长接过这份礼物时郑重承诺:"它将永驻融汇楼五楼,见证未来每一代人的成长。"

新高中学部佘宗平校长的临别赠言意味深长:"高考只是钥匙,真实的中国才是课堂。"他建议学子"去乡村触摸泥土,去城市感受脉动”,在城乡差异间点燃内心的好奇与追问火种;多问“为什么”,在复杂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成长为“心中有梦想、眼里有光芒、肩上有担当的新质人才”。这番寄语,恰似一份特别的"成长指南"。

"赠行囊"环节格外动人。红粉绿蓝的斜肩包,装着新高中的标志、毕业照线条画、“青春不散,明天你好”字样飘带,还有老师们的暖心寄语:"带上王羲之的笔与墨、李太白的剑与酒,晚自习窗前的月光……"数学老师用"无界函数"表达祝福,物理老师借"洛希极限"诉说牵挂……离别的愁绪化作会心一笑。

北京师范大学徐洪书记的致辞发人深省:"圆满属于过去,启程才是今天的关键!用巴川赋予你们面对未知的勇气和智慧,勇闯AI爆炸的时代。"

启程,带着巴川的印记

集体舞《奔赴山海》的旋律中,毕业生们与师长完成最后一次同台。班主任们的叮咛饱含深情:"行囊还很空,用一生去填满它!"任课老师的"等你归来",让我们动容。

当彩色气球与烟雾腾空而起,"青春不散,明天你好"的呐喊响彻云霄。学弟学妹们夹道相送,融汇楼的灯光依旧明亮,这一切仿佛在说:此去山高水长,巴川永远是家!

这场毕业盛典,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成长的温度。家长记得的是"变天下雨时的叮嘱",学生带走的是"解数学难题的倔强",而母校留下的,是"览山者"的精神基因。

正如那装满回忆的行囊上写着的"思无涯,行有矩"的校训精神,巴川人的成长永不止步。今日他们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必将以他们为傲。

因为,最好的告别是带着爱与勇气,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上一条信息: 巴川毕业盛典 | 时光为笔,青春作卷,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