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来学部:以青春之名,续写恩来精神
来源:品牌宣传处   作者: 巴川中学   发布日期:2025-04-29 15:08    浏览次数:

薪火淬丹心,鸿声传青史

恩来学部翔宇剧场

大思政课程  剧目展演

你可曾想过,一群初一学生如何演绎周恩来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从稚嫩笔触书写“人”字,到万隆会议舌战群儒,他们如何用青春的热情与赤诚,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舞台上的“淬火”

一场全员投入的青春致敬

以声音为舟,以文字为桨

回溯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5班少年铿锵有力的誓言响彻剧场,历时30天的排演故事也随之展开。从最初彩排时《抵制日货,身陷囹圄》剧目的张力不足,到同学们连夜修改剧本;从主演韩濠骏因剧本变动而频频忘词的焦虑,到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加紧排练的坚持——这场青春致敬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动容。

舞台上,3班学生用热血呐喊还原五四运动中《觉悟社》的觉醒时刻,2班同学则以铿锵有力的"抵制日货,拯救同胞"呐喊再现青年周恩来身陷囹圄仍坚持斗争的坚毅品格,6班学生以颤抖却坚定的步伐演绎长征路上让出担架的赤子丹心。

60分钟的表演里,每个班级都在用心诠释:5班重现少年周恩来的鸿鹄之志,4班再现南昌起义的惊心动魄,1班最后用"求同存异"的外交智慧将全场推向高潮。

这场没有"配角"的展演,从剧本创作到服装准备,处处体现着同学们的协作精神。台前,他们用表演走进历史;幕后,他们用思考感悟人生。那些关于责任与坚持的领悟,那些在排练中收获的成长,都化作青春最珍贵的印记,见证着新时代少年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致敬。

展演前的“长征”

一次从“读”到“演”的蜕变

舞台上的光芒,源于幕后长达3个月的“精神长征”。

翻开恩来学部人手一本的《周恩来传》,随处可见孩子们的标注“:12岁立志读书,19岁组织觉悟社,34岁指挥南昌起义……

手抄报上画下的总理足迹地图,连成一条觉醒之路。一篇篇读书感悟里,孩子们将总理的精神与自己的懒散“对撞”,写下“少年当自强”的誓言。

班会课上,孩子们竞相讲述“总理的幽默故事”和“外交风云”,有人模仿万隆会议上的经典手势,同学们在一次次班级演讲中,历史人物变得鲜活生动,恩来精神开始生根。

从文字到舞台,从知识到信仰,这场由读到写、由讲到演的沉浸式学习,让红色基因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成长力量。

超越舞台的价值

一回精神滋养与青春赋能

当孩子们通过沉浸式的演绎真切体悟周恩来精神时,教育的深层价值自然显现。"演完《长征路遥遥》,我们班再没人抱怨跑操累了!"学生的肺腑之言,生动诠释了恩来学部"红色基因当代转化"的教育智慧。这正是学部"红蓝金"三维课程体系中红色基因教育的精髓——通过情景剧等创新形式,让历史人物鲜活生动,使革命精神可感可知。

在翔宇剧场的舞台上,从台词把控到角色塑造的每个细节,都体现了学部"价值重构、生态重构"的办学理念。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获得的不仅是表演技巧的提升,更是领导力、团队协作等"金色素养"的全面发展。正如学部"5G"评价体系所倡导的,这种融合品德修养与创新实践的学习体验,正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未来人才。

这场特别的"大思政课",以艺术展演为媒,将红色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培养巧妙融合,完美践行了学部建设"中国大思政教育高地"的办学定位。当孩子们在演绎中自然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谛时,恩来学部"培养卓越领导力未来人才"的目标已然开始实现。

当最后一幕《万隆的春雷》落幕。镜头定格在这一刻:历史与青春交汇,课本里的伟人精神,正通过这些稚嫩却坚定的脸庞,生生不息。

这一刻,他们不仅是演员,更是一簇簇被点燃的“星火”。

“您看,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您听,今日少年,正以您为帆!”

这场大思政课没有终点,正如恩来学部孟天才校长所言:“展演结束,但践行才开始。”未来,这些“恩来学子”将继续在班会课、在日常生活里,回答那个贯穿一生的命题——如何像总理一样,用赤子之心照亮时代!

上一条信息: 读书节 | 在书页间种下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