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龙”艺术特色探析
刘 艺
摘要:历史悠久的“铜梁龙”如今已成为中华大地上一朵独特的艺术奇葩!为了普及和传承铜梁龙舞艺术,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铜梁龙”的意韵,了解“铜梁龙”的艺术特色,本文从“铜梁龙”悠久的历史文化、独到的扎接技术、众多的龙灯品类、别具一格的舞蹈套路、充满地方特色的伴奏吹打乐、以及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等几个方面,对“铜梁龙”艺术特色作了探析,并对“铜梁龙”的传承、革新、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铜梁龙;艺术特色;传承发展;民间艺术
Chongqing“the tongliang dragon”the artistic feature
Searches analyzes
Abstract: Nowadays the old-line ”Tong Liang Dragon” of history becomes the first distinctive artistic flowers of the China mother earth! For the sake of the popularization with handing on the dancing skills of” Tong Liang Dragon”, and propagandizing the excellent nationality culture popular, and doing one’s best to let more people know the meaning of Tong Liang Dragon Lantern. This text do a litter research about” Tong Liang Dragon Lantern” and report the history of “Tong Liang Dragon” and the distinctive techniques of pricking Dragon,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ong Liang Dragon” dances and performance techniques that how to reflect and syncretize very mush between “Tong Liang Dragon ”dances and the character of performance techniques. Finally, some thinks are done about between the music of “Tong Liang Dragon” and the dance art how to passes on and to hold on reverse side.
Key word: “Tong Liang Dragon” “artistic” “Tong Liang Dragon Dance” “The Dance Route” “The Old-line”
引言
龙是我国古代民间图腾崇拜的神物。[1]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伟大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2]人类以龙作为载体,通过舞龙表达民族感情,以此祈雨祷福,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健康太平。“龙”便成为华夏民族勤劳、勇敢、奋进、坚毅、拼搏精神的象征。[3]
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图腾——龙,有一个共同的舞蹈——龙舞。[4]而“铜梁龙”是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龙文化代表。作为一个地道的“龙乡人”,笔者将从“铜梁龙”悠久的历史文化、独到的扎接技术、众多的龙灯品类、别具一格的舞蹈套路、充满地方特色的伴奏吹打乐、以及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等方面分析、探究“铜梁龙”的艺术特色,并对“铜梁龙”的传承、革新、发展作一些理性思考。“铜梁龙”将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成为闻名世界而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
一、“铜梁龙”的艺术特色
“铜梁龙”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指工艺制品,又指其舞蹈技艺;既指龙的形体与其照明灯具的有机结合,又指以龙制品领衔而与其他动植物及几何彩灯的有机结合。我们讲“铜梁龙”,不管指龙制品也好,指龙舞表演的舞蹈套路、技巧也好,还是指各种龙灯组合也罢,或兼指以上三方面,对“铜梁龙”这一艺术形式,必须从艺术的角度来梳理、探析其艺术特色,以便更好传承、发展。
(一)“铜梁龙”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铜梁县位于四川盆地腹心的渝西浅丘地带。据中科院“铜梁文化”发掘组称,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先民在这里劳作生息。而此后出土的商周、秦汉文物也相继证明了这里一直以来都为富蔗之邦。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建县以后,当地文化便愈显得繁荣昌盛。“铜梁为梁州之城,巴国之地,境内秀山重叠,巴水环流,民富物殷,人文兴盛。”当时还有文传载“伏羲、女娲初制人烟时,奔波于天上,累毙于山野,所弃之杖受日月精华于天地灵气,变而成龙,降服了鬼怪和瘟疫。此后,人们在灾害来临或年关喜庆之时,总要草缚成龙,以杖高举进行祭祀和玩耍舞,企望消灾祛病,五谷丰登。”民间又有传说称,神龙脾气古怪,喜怒不定,常导致县域琼涪二江患发洪灾,引来大水淹没人畜庄稼,到处生灵涂炭,一片狼藉。人们为了过安稳的生活,于是请来鲁班修庙祭龙,以新春舞龙求吉,以端午龙舟祭江,旱时舞黄荆龙求雨,以平息神龙的怒气,求得一方太平。以后由笃信演化为娱乐而相沿成习。[6]
在巴渝人类历史文化中,巴渝区域人类经历了几次大移民。如商周时期,巴人由无罗中立山西迁;元明清时,两次“湖广人填四川”。使“铜梁龙”的形式和内涵得到了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和升华。17世纪的明清时代,四川盆地早已流行着这样的民谚:大足的菩萨(石刻)铜梁的龙(灯)。20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区域人类为避战乱,而迁入川,重庆成为中国抗日的大后方。各地民族民间文化又相继在铜梁等地进行空前的交融。于是,“铜梁龙”的民俗性和艺术性变得到了更深一层的丰富和梳理。
20世纪60年代初,“文化革命”的政治气候导致铜梁龙、灯会消声匿迹。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清明,民间的龙灯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萌动起来。80年代初,铜梁龙灯正逢遇上了全国大规模的民族民间艺术搜集活动。民间艺人蒋玉霖、周均安、赵海涛、沈俊生、张顺之等人破茧而出各献绝活儿,再加上县政府文化部门的介入扶持,市、省、中央各级文化机关和专家的关注指导,“铜梁龙”
在有组织的发掘整理中,以更大的规模复现出来。
1997年,铜梁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龙灯之乡”。
2000年10月,经国家文化部批准,“重庆•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在铜梁县城举行。在这个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龙灯节中,“龙之魂”大型歌舞晚会,“龙之韵”龙文化艺术展,“龙之风”中华龙舞邀请赛,“龙之本”中国龙文化与龙舞学术研讨会,“中华铜梁龙灯会”等活动高规格推出,境内外龙文化精英荟萃在“铜梁龙”的发祥地,对中国的龙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盛大交流、梳理和升华。“铜梁龙”以他抵挡不住的趋势,不断地向外界迸发出它的灿烂光芒。[7]
(二)“铜梁龙”独到的扎接工艺
龙是艺人制造出来的,“铜梁龙”也不例外。相比于其他地区的龙,重庆“铜梁龙”更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铜梁龙”的制作工艺历史久远,其手工技艺造型逼真、鲜活大气,构图虚实相间、色彩明快夺目的特色,在全国独树一帜。“铜梁龙”有“龙头、龙身、龙尾”三个主要部分,造型、制作都极为别致。此外,制作它的每道工序,包括映衬道具龙门、云牌、水牌都由手工彩扎,古朴的工艺,精巧的制作,鲜艳的色彩,与龙体既对比又呼应,在整体上显得极其协调统一。[8]
(三)“铜梁龙”众多的龙灯品类
“铜梁龙”经过继承和多年发掘,品类繁多。从道具形态上可分为龙灯和彩灯两大系列。各有若干品类,神似而形美。
龙灯系列具有强大的阵容,并以十大品类著称。例如:气势恢宏的铜梁大龙;威严端庄的正龙;集高、难、精、美于一身的竞技龙;激越火爆的火龙;灵秀淡雅的荷花龙;古朴豪放的稻草龙;敲击做声的竹梆龙;三角连环的板凳龙;飘逸活泼的彩龙;雕饰精心的竹节龙等。
彩龙系列则幽默风趣,品类也相当繁多。主要有:亮狮、开山虎、龙虎斗、大凤凰、三条鲹、十八学士、鱼跃龙门、猪啃南瓜、犀牛望月、以及蚌壳精、雄鸡戏蜈蚣、泥鳅吃汤圆等。
两大系列适应性强。即可用于装饰,又可用于玩舞;即可用于舞台艺术,也可用于广场艺术。至于工艺品类,就十分庞杂。大型者有亚洲雄风、六和宝塔、悟空巡天、天女散花、龙宫借宝、八戒吃瓜、反弹琵琶、鹿鹤同春、峡猴飞舟等等;小型者有袖珍龙、小麒麟、小鳌鱼、小坐狮、小龙舟、华表龙柱、鹬蚌相争、双龙抢宝等等,实在是难以尽述。这些艺术制品一律由民间艺人精心制作,造型精美,巧夺天工,既保留了朴质的地区风味,又融合了现代意韵,丰富了龙文化的内涵。
(四)“铜梁龙”别具一格的舞蹈套路
“铜梁龙”的舞蹈表演,属于多人表演的集体舞。为了使舞蹈显得整齐统一而有节奏,便加入音乐伴奏来配合动作,渲染气氛。龙舞与民间吹打乐的有机结合,使铜梁龙灯成为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