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舞生活,启航课堂
——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
铜梁区重庆巴川中学 李红 中学生物
摘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知识无处不在,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刚开始接触生物学习,由生活作为切入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当下,新课改非常强调回归生活,原因与主张“生活即教育”的背景一致。教育如果与生活相脱轨,就会出现许多不会生活的书呆子,不懂健康的“东亚病夫”,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天蓝水清空气好的“美丽中国”难以实现。这些都是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新课改中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观,是生物课的源泉和动力。此外,教材选材于生活,但从生活到教材是一个由繁到简,提炼生活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从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让生物知识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呢?
一、用准确的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德国一位学者有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摄入了。”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摄入,生活之于教学犹若汤之盐。教学需要融于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圈中的人》,构建了人体知识体系。但它不是单纯的人体生理学,而是以“生物圈中的人” 为主题展开的人类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等学科的综合,从而以一种新的视角、从生物圈的大背景去认识“人”,指导学生如何健康生活和进行卫生保健。教师把握分析教材后,有的放矢,确定生活化目标,引领学生,有利成长。例如“青春期”一节内容的教学,我确定了“走出课堂,走进青春”的目标定位。首先对男生、女生分别进行了课外专题讲座,与孩子们分享了生活经验,用生动的故事致青春,学生受益匪浅。其次,我还在课堂上不分男、女生,开放地教学,不回避性教育,让学生相互了解,互相尊重,学会自我保护;互动探讨心理问题,指导男女交往,愉快渡过美好的青春。七下教材,以人体为主线,教师只要处处留心皆生活!
学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我讲述了2013年感动中国的航天英模罗阳的故事。在中国的航母辽宁舰上,首架歼击机起航时,罗阳却因心脏病倒下,永远起不来了。英雄殒落,国人感动!如果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注意保健,少熬夜,适当锻炼,生命的价值岂不更大?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岂不更大?家庭岂不更加幸福?在年轻人中,加班熬夜,工作压力大,猝死增加。而且出现20岁的人,60岁的心脏。所以,将生活中热点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认同了保护心脏,预防猝死,加强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随手就可拈来,所以,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生活的引领者”,肩负重大的责任,在备课时,一定要每节课做好回归生活的定位,确定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既能激趣,又能指导学生健康生活。
二、用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需要创设出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由生活情境自然过渡到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过来了。由于是生活中的常态在课堂上呈现,学生本能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他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平常日常所见的事物是如此奇妙有趣。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备课时,认真分析教材,挖掘对学生有新鲜感、奇妙感的生活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吸引学生。
比如,在讲授“生物变异”这一堂课前,可以利用我们学生所熟知的俗语导入。常言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种在生活中,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现象,其实是自然界最普遍的遗传现象,也是我们生物的学习内容。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会出现一对皮肤很白的夫妇,却生了一个皮肤很黑的孩子,这是生物学中会学到的基因变异现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展开教学,既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所学习的内容。在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下,一方面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另一方面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的好奇心。
在学“人体的免疫”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导入:“从出生到12岁,大家都进行了预防接种,打了很多预防针。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特异性免疫。”通过学生熟悉的疫苗来导入新课,把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没有生疏感,迫切渴望学习。
三、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1. 确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增添生活气息和活力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提高主体意识,努力开发生物课程资源,反对那种把教科书当成惟一的课程资源的做法。因此,要落实“生活化”的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从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内容取向,转向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内容取向。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在生活中的生物奥秘,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生物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是应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讲解生物知识,这就是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然后将其呈现在课堂上,将生物知识巧妙的融入在生活化问题的讲解上。学生感觉到生物知识让自己对大自然更加的了解,从而也更懂得保护大自然。而也正是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可以亲身感受、亲身经历、亲身感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形成自身很直接的情感体验,也更懂得将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联系起来。
比如说,在学到“蚕是如何化茧成蝶的”?学生会对养蚕很关注,他们在情境中学习之后,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猜测以及与同学、教师的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并且在其中有了独特而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常常喜欢在荫处乘凉。但是在大树的树荫下乘凉却比在房屋下躲太阳显得凉爽得多。这其中的因果也是可以用生物知识来解释的。这是因为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植物本身蒸腾出的水分变成水蒸气时,会吸收热量,也就是带走了大树周围的热量,所以会显得凉爽得多。这种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对植物蒸腾作用最好的证明。
2. 创设生活化空间,组织形式生活化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在教学“环境的污染与防护”一课时,我移开了课桌,把它们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危害以及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该以什么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
3. 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国际热点,使知识视野更开阔。太空育种就是将某些植物的种子装入宇宙飞船,待航天器返回地面后再对种子进行种植和培育。这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我国自1987年以来,成功地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9次搭载农作物种子及试管育苗等试验,其中包括有关粮食、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作物。优质的品种,其果实大小、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抗病虫害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学习“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台记者暗访某餐馆买卖、加工野味的影像资料,然后再让大家讲述生活中有关猎杀、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情绪高涨,并且真切地感受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迫切性、必要性,从而认同并支持《野生动物保护法》,并提出了许多防范和打击偷猎及买卖野生动物的建议。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远非照本宣科,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
4. 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